就在不久前,我因为是否让孩子学习钢琴而烦恼不已。现在时隔3个多月,慢慢地有了答案。如果能够穿越回去,我将一一解答自己的问题。
当时我遇到的情况是,孩子想学习钢琴。我一方面为他有学习热情而高兴,另外一方面也担心他能否坚持下去?学琴是一个长期且艰苦的过程,他能够有多久的热情呢?这么大的投入,如果投入了,却三分钟热度,岂不是太过可惜了?
为此,我问了已经学过琴的朋友。她们给我的回答是,学琴很辛苦,投入很大,总是和孩子起冲突,特别考验耐心。考级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有动力和目标去努力。为了不影响初中学业,希望能够在小学完成钢琴十级的考试和学习。
我也觉得有点退缩。特别是听说有的孩子考过10级后,初中也不怎么弹了。也没有因为听到好听的曲子而能够去尝试弹一弹。似乎考完级学琴的任务就完成了。虽然她也想着孩子以后累了可以去为自己弹一曲,但是目前看来似乎不是这样。过了10级后,就失去了目标和动力。
我也在问自己,既然大家大多都是这样,学得很辛苦,但是过了10级就不怎么弹了。那么为什么要选择学钢琴呢?当初钢琴热的时候,似乎家家户户都送孩子学钢琴,好像不学就落伍了。听说谁考过了10级,大家就纷纷点赞。我也觉得疑惑,如果学习钢琴只是为了随大流,为了让父母脸上有光或者为了减少父母的焦虑,做如此大的投入,值得吗?
人是追求意义的动物,如果一件事没有意义,就根本没有动力坚持,而是会常常问自己,为什么要坚持?为什么要投入?
很多专家都是这样断言现在父母送孩子学钢琴的动机。说他们是为了自己脸上有光,是为了解决自己的焦虑。但是问过了这些父母后,发现这些专家的断言真的太草率了,这绝对不是所有的原因。大部分的父母并没有想让孩子走专业路线,只是为了培养孩子一些音乐素养,为了让孩子今后面对人生的时候,能够有音乐,美好相伴,在自己觉得孤单的时候,能够弹奏一曲,有的父母是为了锻炼孩子的手脑结合的能力,有的父母是为了让孩子能够掌握一项技能,有所贡献(例如能够去为别人演奏)或者将来能够有一技之长。之所以选择去考级,是因为学琴真的是一个艰苦的事情,如果没有目标,根本无法要求孩子能够坚持下去。艺术这种东西也缺乏系统性的目标,而考级是目前唯一比较明确的东西。所以,在我认识的人中,考级是手段,而不是目标。
但是,最近我又得到了更多的一些信息。我觉得现在可以阶段性地回答自己的问题了。
1. 要不要学琴呢?
答案肯定是要的。因为孩子喜欢啊! 如果一个孩子总是要学一些什么的话,去学习他自己喜欢的,总比逼迫他学习不喜欢的要好嘛。一件事是自愿的,还是被逼迫的效果本身就差很多。如果一个孩子没有喜欢的事情,或者有喜欢的事情,却从没机会去为此付出,并且取得成功,真的很可惜。
2. 可是他很有可能三分钟热度。之前已经有发生过,一开始说喜欢,没过多久,就说很累,不想玩了。
这个情况几乎100%会发生。就像我们长途旅行一定要翻越高山。如果看到高山就停止,那么我们永远无法到达彼岸。我们可以选择绕路,也可以选择慢慢走,但是坚定的意志不可动摇的时候,我们总能走得很远。
如果遇到高山,险滩掉头就走,自然永远哪里都走不远。他想掉头回来,不等于他不想走出大山。千万别骂他,指责他。只是现在需要让他吃饱喝足,给她鼓励,陪伴他度过困难而已。
不止是我们家的孩子,别人的家的孩子几乎也是会这样的。一开始很有兴趣,很快学习进入深水区,难度开始加大,兴趣减退,此时所有的孩子都会想放弃。作为父母一定很抓狂,一开始不是你说要学的吗?现在倒好,还没有怎么学就放弃了。那我交了这么多钱,投入这么多不是浪费了吗?骂归骂,孩子一边哭闹,父母就想快点结束这一切,前期投入就当做沉没成本好了。更糟糕的是,父母开始不相信孩子,孩子也不相信自己了。
以后孩子再说想学习什么,父母就会说,你看你上次也是这样,说要学,结果呢?害得我浪费了那么多钱!孩子自己也觉得愧疚。觉得自己学什么都不会成功的,干脆就不提需求了。但是这真的就是父母和孩子想要的结果吗?
我们有一种误解,就是真正喜欢的事情,做起来是不累的。因此如果真爱弹琴,那么自然就能够一直这样保持热情。就像我们在各种励志小说中看到的那样,有的人似乎天生就热爱什么东西,然后很自然地一直坚持热情,并不觉得辛苦,然后特别容易就成功了。这个时候,我们就会哀叹,为什么这种好运气就没有能够落到我们身上?
这种误解的背后是因为我们从别人身上得到的故事往往是片面的。即使是再放手,再鼓励孩子的家庭,依然有争吵、摔门。只不过,这些故事往往会忽略哪些他们认为的“细枝末节”。再热爱的孩子一定也有想放弃、闹情绪的时候。而人与人的差别就在发生情绪之后的故事。电影最多只会告诉我们,低谷的时候,遇到一个人给你说了几句鼓励的话,一切都好了,或者看了什么励志的内容,整个人生都不同。可那只是为了讲故事。真正的过程,则是你鼓励了半天,孩子依然还是听不进去,很多时候你以为一切都好了,实际上又反反复复起来。一切都考验你是否足够坚定。
之所以有误解,还因为我们并没有足够类似的经历。所以不能坚持的孩子背后通常有一个不能坚持的父母。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够知道,这样做是可行的。而不是仅仅听两句鸡汤文就可以的。
就像跑步,如果从来没有跑过3公里,看再多的鸡汤,听再多人在一旁鼓励说“你能行”都是废话。只有自己真正跑了3公里,今后不需要任何人的鼓舞,你都能相信自己能够再次跑到3公里,只要自己想做。就像我常常和学生说的,“工科没有真正的难题,很多事情看起来很难,只是因为没有投入足够的时间”。能够说这种话,是因为我自己曾经做到了,而不是仅仅挂在嘴边,我特别相信自己的判断。所以,遇到问题,我能够比别人多坚持一段路。但是对于那些刚刚工作的人,面对一个似乎高不可攀的难题,感觉自己永远也搞不定,这是无可厚非的,需要的只是坚持一下。当初我第一次看RFC就是面对超级复杂的IPSEC协议,我也觉得这个东西高不可攀,以至于我说要延期时,主管的脸色很不好看,但是我坚持住,并且将它最终完成了,我看到主管满意的笑容,那个时候我才知道原来我能行,我有这么棒!
如果能够清醒一点,我会观察到,每次孩子哭闹说不学了,闹够了,擦干眼泪,重新开始,这就是能够开始有进步的时刻。只要情绪过去了,慢慢他就能够恢复了,这个时候又有精神重新应对了。但是也有例外,孩子们打羽毛球就是真的无法继续,每一次打球都是要哭着去,并没有那种能够恢复的迹象。与其这样,不如选择他们能够挑战的任务。
孩子的自信来自成功的结果。如果遇到困难就放弃,实际上是增加孩子不行的潜台词。同时学习一项内容,对于这个东西的发展和要有清晰的认识。什么程度叫做成功?我发现学钢琴就像跑步一样,其实是没有尽头的。我们能够做的就是让自己形成一个习惯,让它变成自己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一个讨厌的负担。充满艰辛和收获就是我们的生活方式。
你可能会说,“我就是不想要艰辛,我就是想葛优躺”。当然可以,只是没有艰辛并不等于没有痛苦,只是痛苦以另外一种形式出现而已,也许是空虚,也许是自卑、自责、无力感还有强烈的自我否定。
以前一直问自己这个问题,学钢琴到底为啥?如果是为了考级,为了升学,那么小学阶段完成10级就是目标。但是如果是为了让生活融入音乐,学会欣赏美,并且能够和一样学会美的人在一起。一个人有一定的素质是一种吸引力,能够提升自己的魅力,不仅让自己活得充实,也让自己有吸引力。他能够为此获得更加有品味的朋友,志同道合的同路人。而不是活在蝇营狗苟的人群之中。
我的目标远不止让孩子悲伤的时候用音乐抚慰自己,而是让音乐变成生活的一部分。就像爱因斯坦疲倦的时候拉个小提琴,水平未必很好,但是给自己和给朋友带来快乐。无聊的时候,听听音乐,在心中有可以崇拜的人,有追求和念想。
3. 所以,我不需要设定目标,让他自由自在玩就好了是吗?遇到困难就绕过去,就像所谓的“快乐教育”,不要让他去考级,不要让他向其他孩子那样讨厌钢琴?
这也是我过去的误区。因为要让孩子面对困难是很辛苦的,不仅是考验孩子也考验父母。遇到困难,父母也有放弃的念头。我们都有保护孩子的欲望。心里想着还不如我替她去受这个苦。看到孩子受苦,觉得比较自己受苦更难受。我们会禁不住抱怨,怎么这么难?早知道不让他学习了。
当然我们可以选择这样教育孩子,不需要很出众,就平平庸庸地,遇到困难就绕着走,反正我也不要求你优秀,你平庸着好了。你看我是不是很无条件地爱着孩子?或者孩子总是让我伤心失望,我就对她说,“我不管你了,你爱怎样怎样,反正我也不要求你很优秀”
不,这真的是个有问题的答案。即便我们是一个伟大的父母,不需要孩子去挣扎求生,去变得更优秀。但是这样培养出的孩子并不是平庸这样简单,而是会让你崩溃的“面”人,关键时候就掉链子。面对生活的风风雨雨,只会逃避,不断地躲在父母的背后,逃避问题。这岂是平庸能够描述的。可悲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把孩子培养成这样的父母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孩子不会因为你的“快乐教育”,没有要求而感激你,而是会形成我“不行”的坚固概念,反过来责备父母,因为他们连承担自己失败责任的勇气都没有。
有人说,“我就做米虫,有问题吗?”当然没有问题,这是你的自由。问题是,你的内心深处真的甘心吗?如果你能够拥有更深的幸福,你想要吗?我相信绝大部分人都是“想”。只是他们没有去改变的勇气了。或者说积重难返了。这又是谁的责任?
韩寒都说自己的退学是因为无法接受学习的挑战,不值得学习。我觉得他成熟了,说了真话。很多时候,我们会害怕自己做不好的事情。如果韩寒能够轻松完成其他课程,他难道不想吗?他说有多少人在大学蹉跎岁月,所以他不去大学。如果他能够把其他课程也学的有声有色,他不去吗?虽然有很多人在大学蹉跎岁月,但是也有无法比拟的收获,更多的人在大学收获了人生的成长不是吗?
人都有惰性,父母能够做的就是帮助孩子跨越那个惰性,达到他想要去的。通过实际行动告诉他,这条路是走得通的。一旦突破,就勇往无前了。
是,我觉得应该要求孩子优秀,这是没有问题的。即使不优秀,也要求他不断挑战自己,不断进步。让他体会到付出就有收获这种成功模式。
对于课内学习,是一个压力山大没有弹性的过程。老师要求怎样,就必须达成怎样。而课外活动则有很强的弹性。因此,是一个真正的坚毅练习场。即使我们并不觉得孩子必须将钢琴弹成什么样,依然需要严格要求他。让他知道所有的学习都是有苦有乐,需要刻意练习才能突破的过程。这个过程中肯定有哭泣,想放弃,逃避,厌恶。这就是人生各种苦难的练习场。今天使用弹琴这个过程进行演练,明天他就可以用它来面对高考,面对人生的苦难,生活没完没了的折磨。
如果有一天,你的孩子面对老妈和媳妇的争吵,能够痛苦地去面对问题,积极解决问题。那就是因为他小的时候,学习过要去面对问题,并且知道面对问题总能让问题有所好转,虽然这个过程反复、痛苦、折腾,但是他对结果有信心。如果他遇到问题,只是不断躲避,那是因为他从小就没有真正面对困难,并且解决了的。
4. 你说得很简单,如果能够有这样一条路,让孩子变优秀,哪个家长不想呢?那不就是因为做不到,大家才想着各种招数躲避不是吗?
都是亲生的,哪个父母想痛骂自己的娃呢?还不是因为该吃苦的时候,孩子不吃苦,哭闹,家长不退让没有办法只能爆发冲突了吗?
这个问题真的是核心。前面的路线之争都是表象。如果孩子天生知道喜欢什么,怎么努力,怎么做,母慈子孝,自然没有任何问题了。
其实这个问题应该反过来想。如果今天你要面对一个问题,比如身体健康的问题。你需要跑步锻炼。你知道跑步的过程是很痛苦的,而且是一个长期,没完没了的过程,你要用什么方式什么方法来对待呢?你怎么对待自己,就怎么对待孩子。
学琴和跑步一样,也是终身练习的不是吗?在练习过程中也需要刻意练习,也会很痛苦。也会遇到没有时间,有意外,会中断,会愧疚,会担忧,没有进步的情况。怎么办?
如果把它当做任务,你会觉得人生好绝望。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她无法想象一辈子都遭受钢琴的折磨。如果你告诉他,他的目标就是过10级,他自然想快点过10级,然后永远不碰钢琴了。这绝对不是家长想要的。那只是得到一个孩子学会一定钢琴技巧的证明,多年后,钢琴生疏了,她不禁会问自己,我为什么要学习呢?就像韩寒一样,陷入“学这些有什么意义”的迷茫。
其实,如果这样想,孩子的学习真的太悲催了。每天需要没完没了的作业,还要每日学习英语,学习奥数,弹琴,各种兴趣班,都是为了妈妈学习的…..而且要坚持12年!到了大学,自然放飞自我了。
孩子们在小时候被逼迫着学语文,每看一段就要归纳中心思想。所以很多孩子长大了是不看书的。因为看书没有留下乐趣。但是我喜欢看书。因为我小时候有课外书,那些是不需要归纳中心思想的,那些书能够让我生活在想象的世界中,非常快乐。所以,看书对有的人来说,太累,而对我来说,是一种享受。
为什么有的人能够坚持,并且乐在其中呢?
我现在的答案自然是将它们变成一种生活方式,不要太追求立即的结果,倒是要注意追求过程的快乐。
既然过程有辛苦的地方,我们就要用快乐的心情和态度去面对。就像现在为什么孩子们可以没有太大抵触,每天快乐地学习英语。其实和小时候我们读英语的态度有关系。那个时候,每天读英语就是我们在一起的快乐时光。一边读,一边笑。现在,每天女儿都问我什么时候可以开始一起读英语。说实在的,要不是孩子们的监督,我根本不可能坚持到现在。
反过来,如果孩子们讨厌学习英语,每天都是我催促他们读,我身心疲倦,该有多大的意志力才行呢?而且要每天坚持,真的很难。
我也问自己,为什么我的孩子可以坚持呢?因为我们学习的方式很快乐。至少我们有笑声。每天反复读,孩子们也有打哈欠,读烦的时候。每日英语,我们摆上零食,看好看的动画片。如果读的是韩梅梅这样的内容,估计我自己都烦了。读有趣的动画片,遇到一些句子,我会模仿句子和孩子们说笑打趣。他们满嘴塞着点心,含混不清地读的时候,我不会责备他们。因为学好英语与吃点心之间的冲突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大。而心情的好坏才是最要命的。读英语就是每天放松,吃零食点心,孩子们和妈妈在一起的时光,没有太大压力。
弟弟弹琴也是一样,为什么他可以这么长时间,不需要监督自己坚持弹呢?因为弹琴现在对他来说是快乐的事情啊,不需要敦促。我们会经常邀请他弹一首给我们听。他能够弹奏一首新曲子,也是非常开心的。
我在想父母的态度有多么重要。如果在我看待学习是一个痛苦的任务,苦不堪言,那孩子真的也会讨厌并且觉得无法坚持。
女儿学习芭蕾舞也是很辛苦的,每天需要压腿。我让她穿上她喜欢的衣服练习芭蕾,虽然只是在家里。但是,让她知道芭蕾是和美在一起的,而不是和痛苦在一起的。她练习的时候,我们还刻意地开一些玩笑。
这几天英语集训,在午饭后难得的间隙,我催促孩子赶紧出去玩。旁边的孩子也想去玩,她妈妈说,赶紧把书拿出来复习一下。我心想,有必要这样紧张地学习吗?都已经学了这么久了。这样的学习真的太累了。我觉得我更喜欢自己的这种方式,心情愉悦,长期缓慢但是坚定地进步着。
我们不紧不慢地学习英语,找到自己的节奏,尽量加塞进开心的事情,能够让它持续长期地进行下去。如果说每日英语要占用我和孩子相处时间的10%,那么它已经就是一种生活方式了。让这种生活方式有着轻松自在的氛围,则是非常重要的。
可是,刻意练习也是辛苦的呀!是啊,正是因为在刻意练习上无法退缩,我们才需要在氛围上尽量轻松。让生活的苦都变得可以承受。
另外,静待花开。因为是一种生活方式,所以才不对于结果会过分失望,我们就这样生活着,努力着,等待结果。一定要有结果。有了结果,我们才知道自己能够走多远。
其实,没有钢琴也有别的学习。只是我们学会如何与困难的事情相处。我也跟着孩子学习到了很多很多,包括跑步和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