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核心素养教学转换的八个着力点
一一着力点之四:关注学科学习三原色(学科本质、学科结构、学科认知方式)
学科知识是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主要载体。学科最本质、最有价值也最能促进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知识包括:核心概念与命题、本质与规律、思想与方法、产生与来源、关系与结构、价值与精神。当前在学科知识学习方面,对学科结构、学科本质、学科认知方式重视不够。有必要把“学科本质、学科结构、学科认知方式”提升到学科学习三原色高度来认识,也可以把其称为借助学科学习、习得核心素养三大关键因子。
一、聚焦学科本质
余文森先生认为,学科本质即一门学科的根本属性,主要从以下方面体现现出来。一是学科的研究对象和基本问题,二是核心的学科概念与范畴;三是基本的学科方法与思想,其核心是学科思维方式; 四是核心的学科价值与精神。据此,我们可以将体现学科本质的教学内容识别为一个包含价值与精神(内层) 、方法与思想(中层) 、问题与概念(外层)的三重结构。简单说,学科方法、学科思想、学科观念、学科精神等隐性的内容(学科深层结构),也即学科本质。“学科本质:一是学科本质属性,二是学科的核心任务,三是学科的特殊方式。”,成尚荣先生如是说。
学科本质要求我们:一要超越简单的具体知识,去理解和把握具体知识背后的学科方法、学科思想与学科价值;二要超越表层的符号形式,去理解和把握件形式背后的逻辑根据、思想方法与价值意义;三要超越庞杂的知识点本身、去理解和把握同类知识的组织结构和属性特征,唯其如此、学科知识的教学才能有助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
二、把握学科结构
每一种知识都应该关注两类结构:基本概念结构与方法程序结构。学科知识内在结构:符号表征、逻辑形式、意义;学科知识可分为陈述性知识(是什么知识)、程序性知识(为什么、怎么做的知识)和策略性知识(关于怎么思维和认知的知识,即元认知一一对认知的认知);
若把某一学科教育比喻为一棵大树,知识是叶,方法是树枝,学科思想是树干,学科观念是树根:学科精神是学科教育的水和养料,即学科教育之树的营养。
我们应强调用学科观念统整和重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透过茂盛的枝叶,从主干、根部吸收营养,因为正是这些观念被学生感悟内化后构成了人的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关注多元认知方式的整合
戴维.珀金斯在《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一书中提到了四种认知方式:
欧几里得式认知。这是一位数学家。他为我们提供了形式化的演绎推理,就是广义上的猜想与证明。一方面,猜想即提出力图证明的观点;另一方面以定义、公理、已证实的定理、广泛概括的各种数学对象和系统为基础,借助于证明机制,严谨的数学才得以建立。
培根式认知。培根式认知从假设开始,即基于观察和思考提出的一个概括性命题。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一个东西必须得可证伪,才有可能是科学的。
牛顿式认知。牛顿式认知是建立数学模型来描述现实情境。并通过数学推理得出各种含义及预测,最后再回归现实生活。
修昔底德式认知。他实践的是历史学的认知方式,解释原始资料,批判性地探讨其中可能的偏见,拼接多元资料,进而建构历史叙事。
不同学科代表着不同的认知方式。这对我们启示有两点:一是除了学习学科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还要学习、运用学科认知方式。同时掌握了学科认知方式更利于学科知识的学习;二是现在进行的跨学科整合,仅仅局限于知识面、研究问题视角整合,今后,更要关注多元认知方式的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