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帆齐微课
今天在阅读齐帆齐老师的《谁的逆袭不带伤》,其中第5章讲到了黄土地的女儿--王托弟,老师在第二周给我们布置的其中一篇主题打卡文章是写一位作家或者名人,我第一个想到了黄土地的儿子--路遥。
01 少年时代
1949年,路遥出生在陕西陕北一个贫困家庭,他的母亲先后生下了5男3女,家庭不堪重负,8岁那年,路遥过继给延川无子嗣的伯父,多年后,他回忆说:我知道,父亲要把我放在那边,但我假装不知道,因为我已经到了上小学的年龄,我的父母没有办法供我上学。尽管眼泪刷刷留下来,但我还是咬牙,没有跟着父亲走。
伯父家也照样很穷,他经常食不果腹,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他早早抗起了家庭的重担,放羊、拔草、挑粪......
02文学生涯
1973年,路遥考进延安大学中文系,对于苦孩子出生的路遥,将全部身心投入知识的海洋里,在大学期间便发表了第一篇小说。真正让他名声大噪的是《人生》,那时他不到32岁,用了21个昼夜,完成了13万字。
他回忆这段写作经历说:记得近一个月里,每天工作十八个小时,分不清白天和夜晚,浑身如同燃起大火,五官溃烂,大小便不通畅,深更半夜在陕北甘泉县招待所转圈圈行走,以致招待所白所长犯了疑心,给县委打电话,说这个青年人可能神经错乱,怕要寻“无常”。县委指示,那人在写书,别惊动他。
在几年后,他写出了获得第三届茅盾奖的文学作品《平凡的世界》,在写这部小说前,他开始了艰苦而漫长的准备,3次阅读《红楼梦》,7次阅读《创业史》,阅读了1975年至1985年期间各类报纸,包括《人民日报》《陕西日报》《光明日报等》。
在阅读书籍的同时,他还亲自回到陕北,深入田间地头、农家、乡镇体验生活。这是长达3年的苦行僧生活,为他写下这部巨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正如歌德所言:对于一个从不断的追求中体验到欢乐的人,创造本身就是一种幸福。这是有追求的作家的责任、使命和价值所在。
03中年困顿
写了3年的《平凡的世界》,他共获得了3万元的稿费,并从陕西作协获得1万元奖金,在作品出版前,已经预支的出不多了,家里的开支,加上供养亲父母、养父母,加上自己抽烟,实际上,没有赚到什么钱。在写第三部时,他已经走到了山穷水尽之境。
正所谓“床头黄金尽,壮士无颜色”,在生前,他还被爱人和亲情所困,与自己的接发妻子离婚,与兄弟王天乐失和。他去世时,只留下1万元的存折和近万元的欠账。
04魂归故里
在1992年,路遥住进了延安人民医院传染科,疼痛难忍,数次想跳楼自行了断。当年11月17日,路遥的生命永远定格在那一天,时年42岁。
路遥在延安的病床上曾嘱咐过:希望死后把他埋葬在延安的黄土山上,与生他养他的陕北高原融为一体。在1995年,路遥逝世三周年之际,陕北人民终于接回了自己的优秀儿子,把他安葬在延安大学背后的一架山梁上,黄土地的儿子终于魂归故里,与日夜思念的黄土地拥抱在一起。
贾平凹评价路遥是夸父,倒在了“干渴的路上”。虽然他已经溘然早逝,这个黄土地的儿子,用他的《人生》《平凡的世界》等作品,给一切卑微的人物以勇气和希望,让他们在困顿中看到了光明.....
齐帆齐第3期28天写作成长营(10)1250字,累计15250字。(第二周主题打卡文章第三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