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我的朋友圈被一个名叫《后浪》的宣传片刷屏了,相信不少人也是这样。
应该说这个片子的素材、剪辑、配乐还是可以的,加上何冰老师的台词功底,初看的时候有种很燃很热血的感觉,我深为感动,在几个平台都转发了这个宣传片。
但是,当我看了评论区大家的评论,似乎就突然冷静下来了,不只是冷静,甚至可以说,热血凉了。
因为我发现,我们“浪不起”,我们不配,我们没得选。
这里的“我们”,指的是和我一样,生活并不优厚的普通年轻人。
影片中展现的,大部分都是汉服、电竞、极限运动等等文艺和体育爱好,这些年轻人面带笑容,双眼有神,自信地享受着他们多彩的人生,不知看到这里的时候,屏幕前的你,有没有想过:
那样的生活,和自己的生活有多少距离呢?
影片中说,“你们拥有了我们曾经梦寐以求的权利,选择的权利”。的确,乍看起来,我们似乎都有选择的权利,我们可以去选择培养汉服、电竞、极限运动等等兴趣爱好,甚至做成一份事业。可实际上,我们真有这种自由吗?
恩格斯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说:“人们必须首先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后者大概对应于《后浪》里面展示的的学一门语言、看一场电影、电竞、漫展、极限运动、汉服等等,要搞这些活动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不是说这些文艺活动一定特别烧钱(尽管关注相关的UP主就可以知道,这些爱好往往花钱比较多),而是说有了闲钱才可能搞这些,如果经济状况吃紧,只能先管最基本的“吃、喝、住、穿”。当然,我们要承认,即使是“普通年轻人”,今天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也不至于挣扎在温饱线上,只够吃粗粮咸菜,他们也能吃得有荤有素,能点外卖,能偶尔出去聚个餐,能喝不那么贵的饮料,能吃点路边小吃。但是,这些挣扎着的普通人,过这样的生活差不多就是极限了——这个月的房租、下个月的花呗、无偿加班、老板强行安排工作,上班路上挤公交地铁,生怕误了打卡扣工资,回家路上要小心地铁老头偷拍、小心色狼性骚扰,每天下班回家累到虚脱,只剩下一点点时间,简单洗漱一下,稍微看看直播看看微博就要睡觉,不然明天起不来……没有闲钱、没有时间、没有精力,又怎么去搞那些爱好?
说白了,就是两个字,没钱。
因为没钱,所以只能拼命工作,消耗大量精力和时间换来并不充裕的收入,把生活过下去。
房价高高如山
房租押一付三
熬夜无偿加班
这就是现实,这才是普通年轻人时常要面对的生活,我们不能只看少数条件良好,能无忧无虑搞兴趣爱好的幸运儿,更要看到逐步走向社会,面临生活巨大压力的普通年轻人。走我们这一代人的群众路线,就是要看到担心工作问题的大学生,商场里招手的服务员,马路上飞奔的外卖小哥,写字楼里肝通宵的社畜,蜗居在小出租房里的上班族,这才是普通年轻人真实的模样。
影片里说,“你所热爱的,就是你的生活”。
对不起,我们所热爱的,并不是加班熬夜,随时面临失业风险的生活。
其实,这种差异和不平等,并不只是工作之后才有。某种意义上说,从一出生,它就已经发生了。
有人可能会说,你所说的普通年轻人,也并不能代表所有人。对此,我想说,如果正在看这篇文章的你,有幸出生在一个条件优厚的家庭,有经济基础支持你培养种种爱好、特长,支持你自由地选择专业和职业,不用受限于就业前景和收入的考虑,那么,我无意冒犯你,而且还很羡慕你。
我也绝对不是反对汉服、民乐、COS、宅舞、电竞、科技智能、极限运动等文化圈子本身,相反,我还热爱有加。
然而,热爱不等于拥有,渴望不等于实现。我们羡慕那些有条件的人,但是也只能羡慕羡慕了。
此时的你,或许刚结束一天的劳累,看到这篇文章,若有所思又无可奈何,按下返回键,去看视频或者直播,继续自己得过且过,摸鱼划水的“佛系”生活。
能怎样呢?就这样吧。
就这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