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王同学的催促下粗略的读完了曾朴的《孽海花》,它被誉为晚晴四大谴责小说之一。通过描写士大夫文人阶层的生活面貌来展现了同治初年到甲午战争三十年中国历史的变迁。
故事从苏州名流金雯青高中新科状元为中心,进而慢慢向我们展示他的文人交际网络。当时正值西方文化的渗入,即使像金雯青这样满腹锦纶之人,面对新事物的冲击,也依然感到些许力不从心内生惭愧。茫然是最真实的写照。遇见京师名妓傅彩云,是命运也是劫数。虽然故事只是将两人的经历作为背景参考,主要表达是社会变革下人民生活以及精神面貌的改变。但除了感受这么历史帷幕下的社会的巨大沉浮动荡变革之外,我的注意力深深被金雯青吸引。
金雯青从小接受的是传统的教育文化,即具备了文人的风流雅士,也颇有人性的忠义廉耻。由于生在那个时代,在接受新思潮的问题显得稍许迂腐。但从我个人角度,我是十分喜欢这样的人物角色。不知道为什么,在看待一系列保守派与激进派的斗争中,我的思想总是倾向保守派。我认真剖析了一下这个原因,发现这跟我的性格有很大关系,我个人是一个不愿尝试新事物的。就好比我们食堂新出了一道菜,如果没有外力作用,我绝对不会主动尝鲜。所以,当他死后,我阅读的速度快了几倍,簌簌就翻到了结尾。我喜欢金雯青还有一个原因,他满足我对完美男人的一切定义,才华与颜值同在,性格温和,待人诚恳。但是他喜欢的那个傅彩云注定是红杏枝头春意闹的佼佼者。在这里,我声明,我并不是一昧的批评傅彩云,最起码她勇敢的表现了自我,特别是金雯青死后,她主动脱离金家,并且离开孙三,重操旧业,这种胆量与气魄,我个人也是十分敬佩的,但是每每想到金雯青是因她而死,总会有一丝不快。对金雯青和傅彩云的分析到此结束,下面我们言归正传。
当西方文化与武力同时向中国输出,那么中国的文人士大夫阶层在干什么,这本书就给我们一个答案。
盲目激进派:文人士大夫阶层天生有一种本土优越感,中国才是世界最强的,所以愤舆论学士修文救,藩邦名流主战。仑樵就是代表。但是在不了解彼此的情况下,盲目上战场,只能以失败收尾。
温和派:非求和派,也非激进派。就是国家哪里需要我,我就去哪里。金雯青就是典型的代表。不管是出使国外,还是代表国家谈战败协议,只要是国家的需求命令都会去执行。
保守派:保守派从根本上说就是保自己。但敌人不会因为你的退缩而停止前进的脚步,由于一些战争的打击,保守派的阵地逐渐失守。
理智激进派:从一系列的战争失败和新文化的觉醒,告知这些文人,转变思想,武力救国。
以上所有派别也反应一个人对新事物出现的态度。首先肯定是不信,所以去推翻它,结果撞墙了,然后开始反思,尝试去相信,再之后就习惯了。
本书在叙事描写的时候,使用大量的直白手法,言辞激烈,读起来大快人心。例如,描写自己假清高对别的贪官收受贿赂之事愤愤不平:越想越恨。忽然想起前两天有人说浙、闽总督纳贿卖缺一事,又有贵州巡抚侵占饷项一事,还有最赫赫的直隶总督李公许多骄奢罔上的款项,却趁着胸中一团饥火,夹着一股愤气,直冲上喉咙里来;就想趁着现在官阶可以上折子的当儿,把这些事情统做一个折子,着实参他们一本,出出恶气,又显得我不畏强御的胆力;便算因此革了官,那直声震天下,就不怕没人送饭来吃了,强如现在庸庸碌碌的干瘪死。
本书在描写人物心情的用词简单深刻,例如,形容人生气:气的一佛出世,二佛涅槃。形容人晚上睡不着觉:反复了一个更次。通过简练的语言便把人物的心情完美的呈现出来。
结语:这是一本值得研磨的小说,它不像红楼梦,处处暗示大家族的繁盛与衰落。在这本书中,战争与人的思想直面而来。你不用仔细在言语动作中揣摩他人的心思,因为每个人的所思所感以及内心最直白的欲望都直接放到明面上。
ps:学到的小知识点
1)廛,读作chán,本意是古代城市平民的房地。廛,一亩半,一家之居。——《说文》。按,八者,别也。在里曰廛,在野曰庐。
2) 蟾宫折桂:晋武帝泰始年间,吏部尚书崔洪举荐郄诜当左丞相。后来郄诜当雍州刺史,晋武帝问他的自我评价,他说:"我就像月宫里的一段桂枝,昆仑山上的一块宝玉。"用广寒宫中一枝桂、昆仑山上一片玉来形容特别出众的人才,这便是"蟾宫折桂"的出处。蟾宫即月宫。晋武帝大笑并嘉许他。唐代以后,科举制度盛行,蟾宫折桂便用来比喻考中进士。相传蟾宫中有桂树, 唐以来牵合两事,遂以"蟾宫折桂"谓科举应试及第。
3)孟光接了梁鸿案
这是汉朝的一个故事.孟光与梁鸿是一对恩爱夫妻,孟光每次做好了饭菜都要亲自捧给丈夫吃,而且将食案平举到眉头的位置,以示尊重.是封建社会宣扬妇德,夫为妇纲的典型范例,相敬如宾这个成语也是出自这个典故. 这句是个反话,本来是孟光端饭给丈夫梁鸿,而梁鸿根本不可能端饭给孟光,因此反过来说孟光接了梁鸿案大有日头打西边出来,不可思议的意思。
4)月旦
基本解释有两个
1. 指旧历每月初一。
2.指月旦评。
5)王前卢后。卢指卢照邻,王指王勃。初唐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人,以文词扬名海内,时人称之为“王杨卢骆”,亦号为“四杰”。但杨炯对这排列却不大满意,自言“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后遂以此典比喻文人的名次排比。又作“耻居王后”、“卢后王前”、“卢前”等。在本书中是自谦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