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喜欢捣乱的孩子,大人的反应往往是头疼。面对孩子的“恶”,比如撒谎或是偷盗,大人的反应通常就是劈头盖脸给孩子骂一顿。但其实我们有反思过另眼相看调皮捣乱的孩子是正确的吗?对撒谎的孩子厉声呵斥或者棍棒相加后有用吗?孩子之所以会有这些行为,难道跟大人没有关系吗?《孩子与恶》这本书虽然只有薄薄一本,八万字而已。但他所表达的观点和视角让我相信,这绝对是一本指点迷津的好书。
(一)恶是什么?
在本书的第一个章节作者跟大家谈论起写这本书的动机。作者之前采访了当时活跃在日本各界,都在做着极其具有创造性的一群人,其中有画家、作家、动物学家、作曲家等等。采访过半,给作者印象最深刻的是这些人从小都有比较“悲惨”的童年。因为他们都是大人眼里的“坏孩子”,他们从来不符合父母们期待的精英幼儿园到精英大学模式,他们用自己的“独特”行为挑战着世俗的观点和期盼,遭人嫌弃、欺负。有的在跟父母的反抗中,甚至经历了自杀。所以我们需要明白,个性发展和创造性的教育跟现在的学校教育没有太大关联。我们更需要正视,在孩子成长为成人的过程中,这个自立的过程,逐渐“摆脱”父母的过程,总是跟“恶行”有扯不断的关系。
第一章节的设计为本书其余部分的展开奠定了很好的基调。作者很明确的告诉我们,这本书不是怎么来告诉大人们如何去“讨伐”孩子的恶行。而是引起我们思考,应该如何看到这些恶行的另外一面,如何深思其背后的根源意义。
既然是说孩子与恶,那作者自然要跟我们讨论一下什么是恶。不管怎么说,只要是在世界上生存的人,肯定存在着恶,你能说你从小到大就没干过一件坏事吗?如果说自然是善,那人类改造自然的过程就是恶。所以人性中,本质地包含着反自然的因素。而恶的世界又充满着美丽,充满着活力,令人着迷,相比较静态的、乏味的善的世界。我也有“恶”,当别人成功的时候会“羡慕、嫉妒、甚至恨”,也会“兴灾乐祸”他人的遭遇,面对这些“恶”,怎样跟他们相处,共舞,学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学会面对“竞争”的压力提升自我,这些都是在斗“恶”中学会的宝贵财富。所以你没见小孩子们踩易拉罐,捏小虫子的时候是如此兴奋和开心?我就看到我女儿在楼道的墙上一直踩着自己的脚印,这种破坏让她兴奋不已。我也见过一个孩子用塑料袋一直套着宠物狗的头,一遍一遍的让狗狗感到窒息,多次劝阻都不见效…虽然每个孩子都做过坏事,但作为大人,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恶,过了分寸就具有无法挽回的破坏性。一旦过了临界线而无法挽回,人,就很可能被击垮。明白了这一点,才能在关键时刻站稳脚跟,守住底线。那如何能明白呢?那就需要在孩提时代有机会体验一下深度的根源恶,直到有多么吓人,才会下定决心:我再也不敢了。试想如果那个狗狗真的窒息而亡,孩子会有多么惊恐,这种时候,大人们的应对方式,对孩子今后的人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我想我们父母在面对犯错误的孩子时,在采取行动之前,怎样做到可以不让自己的愤怒爆发,让孩子更好的与“恶”划好界限,留给我们太多的思考。
(二)包围孩子的恶
作者在书中分析了一些典型恶行的根源,比如谎言、暴力、秘密、性、校内群体欺凌和父母善意的“恶”。我想当每个家长看到这些字眼出现在自己孩子身上时,都会气得发抖。但其实我们不妨冷静下来,发生在孩子身上的每一个事件后必有其根本原因。这里我们来看看作者对谎言和暴力的分析。
谎言
谁人在童年时没撒过谎?但如果遇到一个谎话就要折磨你几个小时的妈妈,估计你肯定在童年会被折磨崩溃。但我们难道不该这样去纠正孩子的谎话吗?撒谎是多么可怕的事情啊!
书中是这样回答的。“其实谎言有两种:让人更加有趣的谎话和防卫自己利益的假话。对于后者,一定要坚决处罚,而对前者,则需要笑笑让它过去的宽容。”就比如说孩子跟你说饼干不见了是因为被小猫如何如何偷走了,你就一笑而过吧,没准儿孩子以后能成长为想象力丰富的人。但如果遇到孩子在考卷上替你签名的事情,那就需要严肃对待了。那么,我们在严肃之前,是不是可以看看孩子这样做有什么样的原因,在这个谎言中我们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要知道可以善意对待的一个谎言,家长的错误行为酿造了孩子一步步陷入撒谎的怪圈。我希望更多的家长能通过作者这一章的分析正确对待孩子的谎言,不然会酿成更大的谎言而无法挽回。
暴力
否定暴力,是我们现在普遍达成共识的观点。但否定暴力这条路走过头了,就会把一切带有攻击性的事情均视为绝对的“恶”。走到极端,就会禁止孩子们做一切带有攻击性的游戏。这样做,又对吗?
Aggressive 译成中文,有攻击性的,有进取心的。始终有点贬义的成分在里面,但在美国,这个词是人们对你的好评。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就是把个性不一的孩子们放进一个均一的系统,然后还要求孩子在这个系统里挤破脑袋成为牛蛙,进入牛校。为了适应这种模式,很多孩子不得不压抑自己的aggression. 这样的孩子,就算是进入了牛校,我们也十分担心他未来的创造能力。步入社会后,他们会用什么样的方式来释放自己的“aggression”呢?所以我们不难理解,化学博士“投毒案”了。
现在我们对身体的“暴力”又是如何看待的呢?在儿童游乐场里,很多家长都是对孩子呵护有加,这里不准弄那里不准爬。有的家长居然不让孩子玩沙,害怕孩子弄脏身上的衣服。我女儿每天幼儿园放学后都喜欢和她的同学一起玩打闹追逐游戏,有的妈妈会说:小女孩还挺疯的的…我认为,抛开游戏可以提高情商,释放情绪等优点之外,单说锻炼身体,了解身体性,小时候这种带有“攻击性”的打闹游戏体验也是很有必要的。割断了人与身体的关联,难免培养出不通人情、耍赖撒娇、懦弱胆小、欺软怕硬的孩子来,他们不明白怎样表达自己的情绪,不知道自己的“暴力”是可以收放的,不了解自我的安全界限,不明白冲突后需要怎样和解,这些不是我们可以教会孩子的,需要孩子在实践中自己体会,自己成长。
全书只有八万余字,有的地方作者谈的也不是很透彻,正如河合先生在后记里写到“不过还是不能让人满意,今后就此问题还需要继续思考。再过上几年,没准儿能写的更深入一些”。但就是这薄薄的册子,读完后的我醍醐灌顶一般。现在大家都是用心良苦想培育“好孩子”,为了这个目的,父母和学校不遗余力要排除恶。当孩子内心冒出一点“恶”的小苗,就赶紧掐掉了。以为只要根绝了“恶”,就万事大吉。殊不知,这种单纯的想法,牺牲了多少孩子。文末,谷川俊太郎写的诗,让人读了心疼,留给大家深深的思考……
我没有偷过东西
可我偷了别人的心
连偷了别人的心这回事都没察觉到
我不给房间上锁
可我给自己的心上锁
连心上有这把锁业没感觉到
不可以撒谎
我就微笑着沉默
自己真的在想什么,跟谁也不会说
我是个乖孩子,所以
我是个坏孩子
参考书目:《孩子与恶》
2017年跟圈妈逼自己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