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时侯是跟着奶奶长大的,大概是两岁左右时被送回到老家。那肯定是一件十分不情愿的事,因为每次妈妈回去看我,第二天她走时,我都会哭着喊着追出去很远。等上了小学,就开始一天天地盼着上初中能回到妈妈身边。
奶奶不是传统概念里的那种慈祥、温和、用絮叨表达爱和关心的老太太,相反,她果敢、言语很少、不喜家务、粗线条。妈妈提醒她对孩子要细心照料时,她会说,她的六个孩子都是这么长大的,都挺好的。
我是在妈妈和奶奶之间的婆媳矛盾中长大的。虽然她们没有过正面争吵,但是彼此的不满却是满满的。现在我只能说,她们的相处不能用谁对谁错来评判,都很不容易。但是因了奶奶家和姥姥家的差异、因了妈妈的抱怨、因了对妈妈天然的依恋和思念,我从小就厌嫌奶奶家,对奶奶自然也是不喜欢和抵触的。奶奶去世后,很多年我都没再回过老家,想起奶奶,也是心口堵堵的,有恨和怨。我想这对我心理的影响是很大的,也是不好的。因为奶奶是抚育过我的人,是我生命里的重要他人,但是我不喜反恨,不眷恋反抵触,我依着规矩礼节每每节假日都要回去看望奶奶,但是却一百个不乐意。这是一种矛盾的心理、有冲突和纠结的心理。漫漫人生路中,不知道曾有多少时刻是受这种矛盾心理影响的。
一次,在心理学课程里,重塑印记的环节,我选了一个小学时在学校受了委屈的情节来处理。本来这个事件是和奶奶没有关系的,但不知道怎的“剧情”就发展到了我和奶奶之间的互动。我不停的说啊说啊,把事件中的委屈和需要说给奶奶,把这么多年想表达的表达给奶奶,我想要奶奶给我慈爱、我想要奶奶给我帮助、我想要奶奶和我玩乐……,我重新回顾了和奶奶在一起的时光,我也找到了在奶奶家长大的诸多好处。奶奶粗线条,对孩子约束就少,自由自在便多了很多;奶奶寡言少语,对孩子的评判就少了许多,我几乎不记得奶奶曾批评指责过我什么;奶奶不喜家务,煅炼了我独立自主;奶奶聪明能干、勇敢坚强,村里人说起来都是称赞,这是我的精神财富。奶奶其实给了我很多,只是被我的“不满足”遮蔽了。当我经过心理疗愈,把内在需求的坑一点一点填起来时,我终于有了这一刻:看到了我和奶奶也曾经祖孙其乐融融、看到了奶奶也曾为我做的许多。重塑印记环节最后的画面,是我依偎在奶奶膝前,温暖、祥和。我终于和奶奶和解了!
从那以后,每每想起奶奶,心里是和顺的,有开心、温暖、力量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