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任英特尔CEO和董事长的安迪·格鲁夫说,他得到过的最好的建议来自于他最喜欢的老师,纽约城市学院的施密特教授。他说“如果某件事被认为尽人皆知,其实往往意味着没有谁真正知道它”。
倒逼自己独立思考
现在有很多人都知道钻石只不过是个很大的营销手段,还有他的主要的成分是碳,和金刚石成分无二。那么除此之外呢?它的具体营销手段呢?它的历史呢?对于市场、经济、战争与伦理的启示呢?说不上来。还有很多人的观念里,每年的国家的创新奖都颁给了那些科学家,以为科学家就是搞创新的,其实大错特错。科学家是生活在既定的“管道”,也可以狭义的理解为体制。没有从这个”管道“跳到另一个“管道”,就不算完成具有重大变革的创新。我们生活中面对的很多真相如果能够追本溯源的思考下,倒逼着自己独立思考,用这种思维模式你可以想通很多事。
20世纪最大的营销骗局
回到钻石的案例,我们就题解题,来想明白这个20世纪最大的营销骗局。两个主角,一个是1888年罗兹创建的戴比尔斯公司,另一个是戴比尔斯公司控股百分之40的奥本海默家族。
钻石在被发现以后的很长时间只是皇家和贵族炫耀的饰品,产地固定产量稀缺,但在十九世纪的后期,在南非突然发现一座钻石矿,几千万克拉。这个发现了不得,但是如果很多商人把这些钻石都投入市场,钻石必将会大打折扣。就和铝是一样的下场。这个时候,戴比尔斯走了一步险棋,一咬牙,买下整个钻石矿,垄断了整个供货市场。小心翼翼的控制钻石出量,最高的时候垄断了百分之90的市场交易量。
但是这有个问题,就是如果买了钻石的人要卖掉,那么整个钻石体系也会崩溃掉,所以说难点在于除了让别人买,还得不让他卖。面对这个超级难题,神通广大的戴比尔斯做到了,催生了世界上这个世界上最不要脸的组合,那就是爱情同钻石紧紧结合在一起。于是在1938年,奥本海默家族铺天盖地的打广告,打造所谓的钻石文化。婚纱照上新娘一脸幸福的微笑,手上的钻戒闪瞎大家的眼。什么叫广告的力量,这绝对是太有力量了,1950年,诞生了流传至今的那句“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钻石代表永恒的爱情,拿来出售简直是对神圣爱情的亵渎,就算卖,也不会有人接手,因为那是你的爱情,不是我的。事实上,钻石作为一种矿物,开采量每年都会增加,但是整体上还是供不应求,因为只有戴比尔斯可以卖钻石。
时间转眼又到了八十年代,前苏联发现了一座更大的钻石矿,大量碎钻供应于地面。戴比尔斯那可是吓尿了,马上同前苏联建立了价格同盟。为了不让钻石掉价,又顺势营销,钻石虽小但依然代表高贵的爱情。碎钻卖给穷人,大的卖给富人。这之后戴比尔斯又通过研究心理学发现,女人对于首饰有天然的占有欲,但一方面主动地索取会带来某些负罪感,于是广告开始强调钻戒应该跟惊喜结合。钻石行业的蓬勃依然掩饰不了其背后的血腥残暴,塞拉利昂盛产钻石,由此引发了内战,过程不说了,惨绝人寰。吊诡的是,2001年签订《金伯利进程协定》戴比尔斯呼吁和平,不要购买战乱国家的钻石,真是荒谬,其背后的逻辑就是倘若军阀大量出售钻石会让钻石市场失控。2011年南非副总统莫特兰蒂接受采访时说了那么一段话:“钻石只是人们虚荣心的产物,只是碳而已,钻石上涨并不是钻石会枯竭,而是人为造成供不应求的局面”。但是你依然还是会买钻石,至少你看到眼前发光的石头能洞察到它身后120年的历史。
历史不过是在解决一个又一个具体的问题
梳理完了钻石的种种,你会突然发现,视野好像开阔了一点。你所知道的理所当然不过是真相的冰山一角。类似的还有福特公司。老福特这一辈子最耀眼的两个发明,流水线和五美元工作制。流水线我们都熟,五美元相对陌生。怎么回事呢,这个工作制在当时是很高的薪水,为此老福特还说过一段冠冕堂皇的话:“我们推出的五美元工作制是为了培养社会的中产阶级,让他们能够买得起汽车,反过来促进社会的汽车业发展。”事实呢,就是因为流水线的发明工人的工作变得冗长而无聊,你不提高薪水谁来干呢?因为发明流水线而引发的问题需要用五美元工薪制来解决。他还说过另外一段话:“我明明雇来一双手,来的却是一个人”。
当某件事被认为尽人皆知皆知的时候你就需要谨慎了,你可能会陷入大多数人的认知缺陷中。你会说,我就想知道个大概,知道那么几个常识,和三五个朋友扯犊子够用就行,生活能过得下去,就好,我同意,绝大部分的人也都是这么过来的,那么今后你也是这么过下去的。
今天非得给这篇文章找点意义的话,那就是第一了解的事实真相越多,思考认知的越多,你做的判断就越能够独立,不说一定对,但不会后悔。第二就是不要去迷信所谓的道理,常识,放在历史里去观察,他不过是在当时解决了一个又一个具体的问题而已。
戴比尔斯就是解决了钻石让人买而不让买的人卖的问题,印象派的诞生不就是解决了你在室内画画颜色拘谨不够鲜亮我就到户外去描绘大自然的光影,无意间解决了问题颠覆了传统绘画。就像你问别人如何能够自信点,把事情一件一件做成了就是自信,就算别人再质疑你你也不会动摇。不断的去思考总结自身的言行以及社会现象背后的逻辑。你独立思考的越多,你会越清醒。
部分内容参考李良君的文章《钻石:20世纪最大的营销骗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