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已首发于公众号“匡论古今”,欢迎关注。
包拯是人尽皆知的古代清官代表人物,在后世传说中他被称为“包青天”。而在历史上,成就“包青天”之美名的,除了包拯自己以外,还有他的“贤内助”之功。这位贤内助以节俭治家,教导子孙,孝敬长辈,同时还一直鼓励包拯,支持他不畏奸佞,做一位堂堂正正的廉吏。
名门贤妻
包拯的这位“贤内助”来自于董氏家族,这是一个北宋时期的望族。
其先祖董希颜,本是五代十国时期,地方割据势力北汉的大将,后来降于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为之南征北战,成为开国元勋之一,董氏家族由此兴旺起来。虽然家族是以军功起家,但读书的风气也颇为浓厚,在北宋王朝重视科举的风气之下,出了不少的读书人。在这种家庭环境影响之下,包拯的妻子,此处且称为包夫人,也是一位贤良淑德,有较高文化修养的名门闺秀。
但她却非包拯的原配,而是包拯原配夫人张氏病逝之后,才来到其身边的“续弦夫人”。
再从家世来看,包拯的家族,也不及董氏家族。其在仕途上的历史很短,直到其父亲包令仪时,才开始出入朝中。这位包令仪,是一位以清廉闻名的官员,曾经手许多敏感的钱粮财政业务,从无差池,风评甚佳。
包夫人前来“续弦”的时间,大约是包拯即将进京赶考时,他以二十九岁年龄一举考中进士的事情还没有发生,所以不太可能是董氏家族觉得此人前途无量,才屈尊下嫁。
很有可能的是,董氏家族敬佩于包家清廉家风,又得知包拯是一位自幼便受到良好家教,与父亲一样正直坦荡的君子,才决定将掌上明珠,送进包家家门。
从此夫妻二人开始了四十余年的伴侣生涯。
新婚之后,包拯一心向学,又放不下家中年迈父母,刚进门的包夫人,便鼓励夫君,让其安心进京赶考,照顾双亲,料理家事,就交由她来负责。免去后顾之忧的包拯,一考便高中,但他却放弃了出仕机会,回到了家乡。因为任职地点离家乡太远,父母可能水土不服,不符合“父母在、不远游”的原则。
夫君居然不做官,回家来当农夫,换做一般女子,恐怕早就大闹起来。包夫人则是继续支持夫君的选择,因为她也深明孝义乃人生大事,做官怎可居于其上的道理。她与包拯一同居家尽孝达七年之久,直到双亲过世,再按礼守孝三年。
之后,年近四十的包拯,再度踏入了仕途,包夫人继续陪伴在他身边,做他的“贤内助”。
在这十年时间中,看似远离仕途的包拯,其实一直在思考自己将来的官要怎么当,并写下一首诗来明鉴自己的思考结果: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
仓充鼠雀喜,草尽狐兔愁。往牒有遗训,毋贻来者羞。
此诗大意为:“清廉寡欲是做官的基本原则,正直坦荡则是做人的基本原则。像挺拔大树一样的英才,终究会成为国家栋梁,像精炼钢铁一样的正直之人,自然不会像弯曲的钩子那样去讨好权贵。做官,绝对不能像老鼠、麻雀、狐狸、野兔一样,贪污受贿,一遇到检举揭发,就丑态毕露。先贤有许多关于清廉为官的遗训,都应该牢记于心,做官不能留下骂名然后人蒙羞。
这首堪称此后包拯为官座右铭的诗,传说就是在与包夫人讨论为官之道时,来了灵感所写。
夫君立志做清官廉吏,夫人则鼓励支持,都很好,不好的是,他们遇上了一个官吏腐败现象极为严重的时代。
当时的北宋皇帝乃是宋仁宗,其治国也不能算是无方,各方面都有点成绩,从他死后那一长串谥号就看得出来:仁宗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全是好词儿。在历史上,他所在位的时间,也被称为“仁宗盛治”,即一个太平盛世。但事实上,在这位明君治国期间,北宋官吏队伍的腐败问题极其严重,最严重的问题则是他对严重的贪腐问题根本无法解决,乃至索性听之任之。
有黑才有白,传说肤色较黑,有“包黑子”之名的包拯,却有一颗不容于黑暗的心,他的夫人也是同样。太平盛世在他们看来,存在着很大的问题,身为朝廷官员的包拯,自觉有义不容辞的责任,要站出来加以纠正。身为朝廷官员“贤内助”的包夫人,则自觉有以清贫治家,维护包拯清廉风貌的责任,要时时以身作则。
包氏风范
北宋初年官员的俸禄颇高。
以包拯曾经担任的监察御史为例,其每月主要俸禄大约在三万钱左右,此外还有衣服、日用杂物、取暖、仆役开支等多种补贴,过年过节还有来自于皇帝的赏赐。作为朝廷官员的夫人,包夫人也有来自于朝廷的一些补贴和赏赐。她要过“体面”一点的生活,并非难事。
但包夫人与包拯一样,与当年在家中孝敬双亲时一样,布衣蔬食,清贫度日。
当包拯被提拔为枢密副使——一个负责军机要务的重要官职时,包夫人也受国恩,加封为永康郡夫人。得了这个封号,是要进宫去向当时的曹皇后谢礼的。这一谢,让曹皇后大为感叹,连连称赞包夫人那一身朴素的打扮,让她更加信服包拯的清廉之名。
这位曹皇后是北宋历史上少有的贤能皇后,也堪称是一位“贤内助”,其为将门之后,文武双全,崇尚节俭之道,曾在宫中发起种田和养蚕运动,以尽可能减少消耗,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同样清贫俭朴的包夫人出现在她面前,她当有幸遇“同道中人”的欣慰。
除了俭朴治家之外,包夫人还不忘坚持鼓励夫君坚持正直的为官之道。
在包拯担任监察御史时,多次就一些贪腐问题直接向宋仁宗发起建议乃至批评,有时这种批评强烈到了“逆龙鳞”的危险程度。如当时有一些皇亲国戚,因为“朝中有人”,得以平步青云,外放地方后,却基本上都是祸害一方,收回中央,又是尸位素餐,或者在京城为非作歹。对这些人,包拯从来都不客气,当宋仁宗因为某些原因要提拔他们时,包拯屡屡站出来加以劝阻,结果经常引发君臣二人之间的激烈争论,某一次激烈的程度发展到了包拯的口水都溅到了宋仁宗脸上。
毕竟那是在古代,君臣之间还是存在着严格的尊卑上下关系,“下班”之后,回到家中的包拯,对自己的举动开始有些后悔。包夫人得知之后,则是穿上朝廷赐予她的那一套永康郡夫人礼服,郑重其事的向包拯行礼,然后“进谏”:这件事你没有做错,因为你是在履行自己的职责,为国家而直言,如果皇上因此降罪,就让我与你一同受处罚,但你不能因此就放弃自己的职责!
在包夫人的鼓励下,包拯一生都坚持清廉本色,锻造出了一股清廉家风,他还留下遗训:“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 大意为训诫后世子孙如果为官的话,一定要清廉自守,违者生时要逐出家门,死后不得葬入家族墓地中。如果后世子孙不遵从自己的这条遗训,那么就不是我包拯之后!
包家的子孙,也多有清廉之名,包家的“贤内助”,也不止包夫人一个,在她之后,还有“贤内助”出现。
如包拯长子包繶,所娶之妻崔氏,就是一位德如包夫人的“贤内助”。包繶离世颇早,当时崔氏才二十来岁,她并不缺少改嫁的条件和机会,但她似乎不忍见如此一个清廉好官孤独终老,自愿留于包家,以“长嫂当母”的身份,教养包繶的弟弟包绶——年不到十岁的包拯之子。包绶在嫂嫂的教养下,后来也成长为一代英才,一踏入仕途,便展现出清廉严正的包氏风范,清风所至,无不赞叹这是“名臣之后!”
点评:古人对于包夫人的评价很高,称其“内克尽妇道,外不失族人欢心者,盖十三年。孝肃渐贵,夫人与公终日相对,亡声伎珍怪之玩,素风泊然”——对内是女性道德修养的典范,对外团结族人。在家势逐渐显贵之后,包夫人与包拯,也一直是清廉淡泊,从无奢靡腐败之举,朴素之风,一直没有丢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