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坐夜是陕南地区送别去世的人的一种方式。
早些年,若是有人去世了,人们白天要忙于农活,大多会在夜晚前往送别。一般情况下,人们会结伴而行。走到一户人家门前的路口,大喊一声:“走哇,坐夜。”“来咯。”对方答应着,从屋子里跑出来。送别的方式也极为简单,大家坐在堂屋的棺木四周靠墙的长凳上或是坐在院子。若是冬天,会在人多的地方烧火,供大家取暖。主家请了唱挽歌(又叫孝歌)的人,由两人组成,一人打鼓,另一人敲锣,轮流着唱一段歌词,再以锣鼓伴奏,孝子或晚辈举着引路幡,跟在两人身后,围着棺木转圈。从第一天晚间转到第二天早晨。期间是可以换人的,如若不然,转一个晚上,谁也受不了。
每天忙完农活,吃过晚饭,步行到去世人的家里,时间已经很晚了。人们往往会坐到凌晨,想着来一趟不容易,那就多坐一会儿吧。主家为大家准备了宵夜,最常见的是大豆糊汤或是面条,饭菜管够,吃饱为止。人们只吃一碗,不会再吃第二碗。当然也有条件好的人家,准备酒席,宴请远道而来的人们。吃过饭,人们再一起返回家中。只能睡几个小时,天就亮了,又要去田里开始新一天的劳作了。坐夜的人每晚都会去的,直到去世的人入土为安。去世的人入土为安的前一天晚上,是要随礼的。无论距离远近,只要有空都得前往随礼。若实在无法前往,则需请人代为随礼,但不能不随礼。这是规矩,不能破坏。小时候经常听大人们说:“随礼就是换工。谁家有事情都希望能有人前来捧场。”
那时候的娱乐方式很少,手机也是稀罕物件。坐夜时,人们聚在一起聊天,内容大多是彼此近况、庄稼收成和故去的人。聊着天,也不会觉得无聊,不觉间就过去了几个小时。主家看着满院子前来捧场的人,心里也是很高兴的,安排人为他们发烟、端茶,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
随着时间的推移,坐夜的方式悄然发生了变化。年轻人聚在房里打牌或打麻将,只有老一辈的人坐在院子或堂屋里。老人是不能熬夜的,坐几个小时,就得回家睡觉。慢慢地,坐夜的人变少了。再后来,虽然交通发达了,但年轻人大多数在城里打拼生活,不管是上班的还是打工的,都不好请假,只能等到忙完工作再开车前往村里送别老人,玩手机早已是受到人们最喜爱的娱乐方式了。坐夜时,大家都是低着头聊天、刷视频、逛购物网站等等,唯独聊天的人不多了。年轻人坐不了多大一会儿,又要赶往城里,提前为第二天的工作积蓄力量。鉴于此,随礼的时间改在了死者入土为安的前一天上午。除非是去世的人最亲近的人,不得已,必须要请假送别,直到死者入土为安。
现如今,坐夜的传统依然在延续。只是坐夜的人越来越少了,大多是坐一会儿就回去了。每每此时,我就会想起小时候坐夜的“热闹”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