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原创!禁止转载!禁止剽窃!请互相尊重!
不求甚解与咬文嚼字,这两种矛盾的读书方法广为人知,面对一本书是选择不求甚解的方法,还是咬文嚼字的方法呢?期望对此问题的解答将有助于实际问题的解决,而不是夸夸其谈。
是不求甚解地,还是咬文嚼字地读(一本)书的问题看似简单,但在实际操作层面上是复杂的。当有人给出两者不矛盾,有时候读书应该不求甚解,有时应该咬文嚼字时,这就是在夸夸其谈。因为当真正要读一本书时,困惑依然存在。其回答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只是给了大脑一个回答而已。
对于解决实际问题而言,提出的解答应当选择(即遵循)具体描述的方法,而不应当选择(即采用)抽象描述的方法。当遵循具体描述时,许多条件(即因素、参数)必然显现。面对此问题提出解决方法是一个在脑海里的思考过程,而不是身体上的实践过程,由此,可以选择(即采用)“分类别、分等级、分阶段”的方法。以上三点是提出解决方法所需的方法。
第一个条件是基础。总的来说,读书的目的不在于书本身,而在于获取书中的知识,把书从头到尾翻一遍获取了书中的知识吗?这要看基础,在该类知识上的基础。简单的将基础分为无基础、有基础、基础牢固三类。遵循具体的描述方法,应从中选择某一类,选择无基础。无基础之人,哪怕书浅显易懂,也要花很多成本来获取知识。
第二个条件是目的。读书的目的是什么?目的有很多,需要分类,分类需要标准,根据实现读书目的所需成本将其二次分类为理解、了解、知道三类。一般而言,读网文是知道,读畅销书是了解,读经典是理解。选择理解。
第四个条件是概念。问题涉及书、不求甚解、咬文嚼字共三个概念。杂志、新闻推送、微信公众号文章等不是书,书指出版的书籍。
在成语词典中,不求甚解的意思是:只求知道个大概,不求彻底了解;常指学习或研究不认真、不深入。咬文嚼字的意思是:形容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扣字眼而不注意精神实质。现今,两者皆为贬义成语。
第五个条件是范围。书是统称,抽象描述;书有很多种,根据现有的中图法进行分类,选择先秦哲学类。先秦哲学类又可分为原著、解释原著的书、化用原著的书三类。选择原著。
常言的不求甚解与咬文嚼字的读书方法只取前者,不取后者。马南邨(cun一声)的《不求甚解》与朱光潜的《咬文嚼字》对其意影响甚大。所以根据两者,不求甚解指大致了解、领会精神实质,咬文嚼字指斟酌字句、深入思考。
第三个条件是价值。读原著显然要咬文嚼字,读解释原著的书要不求甚解,读化用原著的书呢?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需要看分析咬文嚼字和不求甚解的矛盾。
两者矛盾在于时间(即成本),咬文嚼字费时,不求甚解省时。花很多时间读一本书是因为这本书很有价值,先秦哲学原著的价值甚高,解释原著的书价值不大,化用原著的书价值难说(先秦哲学类书籍中,解释原著的书基本包含原著,所以应当将时间花在原著部分,而不是解释部分)。如何判断一本的价值不在本文的论述范围内。
现在,问题已经比较明朗了。要看一本书,先要对前三个条件进行判断,无基础之人需要理解而读先秦哲学类中的原著显然应当咬文嚼字。
何为需要理解?出于借助于先秦哲学来解决自身的一系列问题的目的需要理解。例如,想获得成功,想改善生活,想更加聪明,要完成相关研究等。
然而,无基础之人真的会咬文嚼字吗?大部分不会。人的本性中有懒惰;咬文嚼字费时费力,与懒惰违背;克服懒惰的人很少;所以,真正会咬文嚼字的人很少。
不求甚解的人多,一是因为人的本性中有懒惰,二是因为不求甚解给懒惰提供了正当性的理解(即借口),即我之所以不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书,是因为我知道大致了解一番就可以理解书中的精神实质,而且诸葛亮和陶渊明也是这样做的。
诸葛亮不求甚解是为了节省自身精力,且其有不求甚解的基础,说到某个地方,其就明白是个什么意思。如同教授看自己领域内的书籍一般,大致看一看就清楚是怎么回事了,细枝末节的东西根本不必费精力去理解,用到的时候花点时间自然而然就会。
假设诸葛亮需要理解而读计算机科学中的某一本书,其必须要咬文嚼字。若计算机科学的教授来读此书,只需不求甚解即可。
而我们现在读书想学诸葛亮、陶渊明不求甚解,却往往只具其形,不具其神。我们不求甚解的原因不在于没有时间精力去斟酌字句,而在于我们不想去费时间精力去做,说白了就是懒。其结果就是成语词典说的后者,学习或研究不认真、不深入,停留在表面上。
知道应该咬文嚼字,却在实际中不求甚解的人,其后果就是无形中(之所以说是无形,是因为这个不求甚解的读者当局者迷,感受不到)永远实现不了读书的目的,读书的目的实现不了,则其改变不了当前的现状。
于是,他会寻求新的方法,而在新的方法中,其可能又不求甚解,最终导致该方法的失败。(这里的不求甚解不是读书的方法,而是对待的态度。)随后其就会陷入不停的努力却无作用的痛苦循环中。
那无基础之人中知道咬文嚼字,在实践时又咬文嚼字的人真的在咬文嚼字吗?没有。因为人基本不可能完美实践方法(原因之一是人性中存在懒惰)。其不会真的对原著中每处都字斟句酌,而是整体上字斟句酌。(整体与部分)
另外,不求甚解与咬文嚼字的方法来源于文学类著作,对先秦哲学类著作不完全贴切。为了使之贴切,也为了使之贴切更多的其他类书籍,需要将两者的概念往高处取。不求甚解指大致了解,咬文嚼字指深入理解。(后文以此代替)
在方法上选择深入理解,在执行时会落于大致了解与深入理解之间;在方法上选择大致了解,在执行时会落雨大概知道与大致了解之间。
至此,将“面对一本书是(选择)不求甚解还是咬文嚼字(的方法)”的问题转变为“面对一本书是要大概知道,还是大致了解,还是深入理解”。根据对前三个条件的判断,可以做出选择。
至此,本文提出了解决此问题的方法,但未提出“如何大概知道、如何大致了解、如何深入理解”的方法。本文仅对一种情景做出明确回答;本文不可能对每种情景做出回答;本文也做不到对每种情景做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