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是我非常喜爱的艺术形式,也是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电影,顾名思义就是电动的影像。在电影艺术没有传到我们村子之前,人们靠幻灯片加声音来演绎多彩的生活。吃过晚饭之后,人们聚集在一家院落里,电源一接幻灯机一开,幻灯片一插,配音的人便在旁边娓娓动听的诉说,一张接着一张,观看的人能敛气凝神,不时爆发掌声和欢呼声。表现形式虽然单一,内容近于枯燥,但对于幼小的我,却是磁力无限。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科技的革新日新月异。
大约是在八四年,听说有了一种新的艺术形式:有光有电有影有声,这种艺术形式叫“电影”,深受人们的喜爱。马上要来我们村上放映,而且电影的名字叫《少林寺》。我和小伙伴们在放映场地上整整等了3个晚上,早早的排好座位,我们蹿呀跑呀在迎接着这个伟大的时刻:第一天晚上没电,第二天晚上被其他村子领先一步,第三天晚上,终于等到了这隆重的时刻,看电影的场地上人山人海,大家喜悦的心情溢于言表。
中间空地的灯泡下,是演电影的机器,放映员正在紧张的操作着,两个盘在机首机尾快速的旋转着,后来听说那叫“倒盘”,倒了一个,两个,三个盘。放映员打开聚光灯,调试机器的远近,影像大小,终于合适了,把装满影带的一盘放在前边,后边放上一个空盘,然后把空带压到一定的位置,整个放映前的工作便完成了。
灯光一灭,聚光灯亮起,“吱吱”的带子有节奏地转动着,我们就把自己的全部感官交给了这史无前例的艺术形式。一部《少林寺》看得人如痴如醉、如醉如狂,那歌声余音30年不绝于耳,那画面启迪了多少少年热衷于艺术,13棍僧救唐王的情节至今如数家珍,觉远的武术动作让我们追随了多少年。电影少林寺如上天的甘霖,及时的雨露浇灌了人们干涸的艺术心田,具有艺术界里程碑的历史意义。
从此,我就以电影艺术结缘,成了电影王国的忠实一员。
没有电影的日子里望眼欲穿,有事没事总喜欢到演电影的场地上转转看看。真的有电影了!我们便欢天喜地的3个一团、5个一簇,上下街上乱跑、乱闹,欢乐的声音响彻云霄,你动我一拳,我踢你一脚,玩的不亦乐乎!
那个年代,在正式电影放映之前,总要送一个宣传片子,美名其曰“序片”,主要是宣传国家的政策方针,时间并不长,大约五六分钟,对于我们来说,也算是度日如年了,心里咚咚直跳,在等待的正片的放映,那种求影若渴的心里至今可以体会到。
最烦人的是没电的状态。:放映前,大家在盼星星盼月亮地盼来了电影,突然没电了,人们会恼怒地骂娘,倘若放映员带着发电机,这个问题马上就可以得到解决;假如没有发电机呢!人们就只好在黑暗中漫长的等待,那简直是度日如年,不时的向放映员或者电工询问着同样的话题:什么时候来电呢?整个晚上等不到电是常有的事,但人们的耐心是足足的,直到午夜才在唉声叹气中离去。而中间突然有电了,却是非常振奋人心的一件事,比任何喜事都要来得那么直接,令人畅快无比。
你想象不到的是:每当邻村演电影的时候,我们也会变得异常的兴奋,都要缠着大人们带我们去看,即使有三里五里,我们也豪不惜力,没有一丁点儿的疲劳。月朗星稀的晚上,十几个人结成一长段队伍,有说有笑,别有一番风韵。
在这样的不懈追逐下,我看过很多电影,如《从奴隶到将军》《黑三角》《神秘的大佛》《峨眉飞盗》《五女拜寿》《黄玫瑰》等等脍炙人口的电影,常常是电影看完了,我还在与荧幕中的人同悲喜共命运。也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自己的价值观世界观在悄悄的形成。
上中学了,痴爱电影的心依旧不改,曾经和几个男同学爬出学校的院墙,到影院中一展电影风采。
上师范后,学校每两星期都要组织观看电影,一放两部,大约3个小时,也让我这个“电影控”扎扎实实地过了一把瘾。
参加工作后,看电影的心有增无减。有一年中招报名之后,傍晚和学校领导一同走进影院,一个晚上看了七部电影,出来的时候已是天光大亮,令人终生难忘。
近几年来,随着科技的普及,电脑的出现,“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足不出户,便可把数千部电影置于屏幕间,大千世界拥于眼前,“春风得意眼疾看,一日观尽世界花”,反而是味道尽失,始终觉得是怪怪的,好像少了点什么!反而看的少了!
去电影院观看放映是年轻人的专利。对了,看过一次《美人鱼》,观看影片的过程中,有很多年轻人在痴痴的笑,我却不以为然,感觉情节有点假,感觉动作表情有点夸张,究竟缺少什么,我也说不清楚。
走在时光的隧道中,我在迷惑着、彷徨着,但是我仍然怀念儿时看电影的那种感觉,此心涛声依旧、痴心不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