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1日,是让.保罗.萨特的诞辰,他被抛入了这样一个世界,过上了“自由”的一生。
正如他在《存在与虚无》中所讲的那样:“人生来自由,人就是自由,我们被判了自由的刑。”人类的宿命,就是追求自由,不断地自由选择,然后承担自由的代价。
一、我们追求自由
古往今来,自由是永恒存在的母题,是我们永恒追求的对象。
庄子《逍遥游》描绘,“乘天地之气,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陶渊明创立“桃花源”,“不足为外人道也。”李煜写诗“万顷波中得自由”。对于更崇尚个人英雄主义和独立意志的西方,自由更成为了“革命”和“运动”的原动力,有成千上万怀着理想和热血的年轻人用血泪写下了“不自由毋宁死”的口号。
追求自由的过程中有太多人牺牲了,然后为我们铺出了一条相对光明的路。正如鲁迅带着淡淡的丧气讲得,“我愿扼住黑暗的闸门,让年轻人到光明的地方去。”可他不知道,他打开的门不过是同样光明的千万道门之一,又有更多的人前赴后继地做了年轻人的开路石。
这不在于自由多么美好,或是梦想多么虚无,无非就是人类的一种宿命,一种克制不住自己要去追求自由和为之死亡的宿命。从盘古开天辟地,到女娲补天、大禹治水、精卫填海、神农尝百草……从钻木取火到发明原子弹,人们所做的一切无非都是为了追求自由罢了。
萨特相信人是被抛入世界的,但是他更相信,人类在创造世界。正如他提出了存在主义,走上了一条重估价值的道路。他要求人们自觉地为自由的目的而介入生活、干预世界;这种介入不是为了追求个人的荣誉,也不是为了某种抽象的理想,也不是纯粹为了摆脱忧虑,而是,也仅仅是为了自己的自由。他追求的一切,不过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自由,但是他停不下来,这是人类的宿命,也是萨特的宿命。
二、我们面对自由
人们总是无法满足于既有的自由,但人们忘记了,人类天然是拥有最多“自由选择”的人。
正如萨特的一生。他父亲早亡,受外祖的影响读书,接受了叔本华、尼采的观点,开始了他带着悲剧意味的自由主义奋斗史,这是他自由选择的结果;他关注胡塞尔和黑格尔的理论,开始存在主义研究,这是他自由选择的结果;二战时应征入伍,之后走向文学干预生活的道路,这是他自由选择的结果;到他在平静中离开这个世界,一路都是自由选择的结果。
也许你会说,萨特是一个有定心,有坚持的人,所以他能够自由选择。可我们平凡的芸芸众生,也都不得不在这个世界中创造自己的世界,我们每个人都在自由选择。
今天也是我们新生活的“诞辰”,2018年毕业典礼正在举行。在这个时候,我们每个人都在面对选择。有些人保送研究生;有些人自考到了名校;也有些人考了本校的研究生;有的人通过了公务员考试,回归乡镇;有的人还在寻找更合适的工作机会;还有人出国留学;也有人心里不甘,想要二战三战,追寻“梦想”;甚至有人待业在家,不知该去往何处……同一种情况,同一个时间地点,每个人都会做出不同的选择,我们没法评论哪个更为恰当,但这就是我们的“自由选择”。
这一自由选择受我们的家庭、社会、性格、意识形态种种因素影响,是只属于你个人的选择。这一自由选择也是环境、社会等因素为你设立的平台,你不得不选择。这不是我们第一次自由选择,更不会是最后一次,开始成为“社会人”,也必然会有更多的“自由选择”将要面对,这也是我们的宿命。
三、我们担负自由
可是拥有“自由选择”的机会,并不意味着追求到了幸福和满足。罗兰夫人说:"自由!自由!有多少罪恶假汝之名而行。"很多时候,“追求自由”就意味着有益或有更大害处的流血牺牲。
而对于萨特来说,“自由”更多的是使命。自由是绝对的,具有无限性、独立性和选择性。自由是责任的必要前提,责任是自由的必然结果。享有一份自由需承担一份责任。我们自己创造世界,就必须在这个世界生活,得到了一些东西,就必然要为之付出一些代价。
正如萨特因为选择了叔本华和尼采,也就必然会接受他们对于这个世界的悲观认识和重塑超人力量的使命;他选择了存在主义,也就必然会认识到“他人即地狱”这个可怕的观点;他选择了应征入伍,就必然得接受如果被迫入狱也必须坦然接受,并克服困难继续求索文学的社会价值。
而更多的时候,更让我们恐惧的地方在于,我们所拥有的“自由选择”往往是最大的“不自由”。我们每个人经历着不一样的童年,遇到不一样的家庭,不一样的老师,不一样的朋友,不一样的人生经历……这些不一样,也注定了我们选择的不一样。
因为我们必须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任,所以必然需要根据自己的意识形态对各个选择进行利弊权衡,选择在自己的观念里性价比最高的选择。所以读研也好,工作也好,二战也好,甚至待业也好,对于做出这个“自由选择”的人来说,可能就是唯一的选择。
于是我们用尽全力,去追求更多的自由,并承担着自由的代价,终究走向死亡,就像萨特安详地睡去,隔了百年都被当成谈资任我们讨论。宿命安排,我们都将被自由绑架,并对它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