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知乎上有个热门提问:
“读书的人与不读书的人有什么区别?”
我仔细思考了这个问题,觉得很幼稚。这是一个特功利的问题,像是不读书或者读书很少的人才有的困惑。我想读书到了一定地步的人都不会去考虑这个问题,这部分人很清楚自己想从读书中获得什么。但也说明我们呼吁通过读书来获得知识,有时却用错了方式,弄得大家没法踏实地读书。
前段时间双十一,“知识无价”的广告语在微博,豆瓣,各种电商平台刷了起来,所有的信息都在拉着红灯警告:快读书吧。
就这样人的劣根性又冒出来,我手指连戳几下就下单了一摞书。其实家里还没读的书已经够看半年了,可还是忍不住。我看着没拆封的新书都心疼,真是应了那句老话,“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
虽说现在是知识经济时代,但是生活里到处都充斥着“读书光荣”的口号,搞得大家很累很焦虑,我觉得是好心办了坏事。
00
身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获得知识的途径太多了。
《铁齿铜牙纪晓岚》的编剧史航曾在节目中说,他大多数时间通过在网上跟别人吵架获得知识。因为如果要用自己的想法去说服别人,免不了要找出些东西来证明自己是对的。这些东西就是知识,你拿出来的时候,它们就已经是你的了。在战争中学习战争,比看本书来得快。
大家总会不服气,非要给读书加上一个“高大上”的标签,好让自己特立独群,要不就显得自己不够聪明。可说着说着,我们好像就真信了。给读书加上很多好处,其实是一件特别不好的事。就像用读不读书给人分了阶级一样,这不符合我们现在对自由的倡导。
高晓松说:“读书如果真的就能段论地,线性地解决了问题,大家都去读两本书,然后就什么问题都解决了,那这世界也太容易了点。”
读书是成功人士身上的附加属性,而不是必要条件,自己的人生是独立思考出来的。读书并不是过上成功人生的方法,甚至读书根本什么也改变不了。
俗话说:换个角度看问题会有不同的解决办法。我们应该换个不那么严肃的角度去琢磨读书。读书是件好玩的事,如果你快乐了,书才发挥了它的作用。
01
首先,我们通过书来缓解焦虑。
现代社会充满了焦虑。好玩的是,我们“假装”读书来缓解焦虑。
现代人买书或者买知识付费产品。可能也不看不听,只是放在那里。
“哎,听没听说那个教授挺火的。”
“我知道我知道,那本书我还刚买了呢。”
“他微博可有意思了,我也想看呢。”
“那我改天借你啊。”
其实可能书放在书架上我只见过书脊,连封面都没看过,买书只是为了表示大家都在谈论的我也知道。生活中很多尴尬都源于不知道不理解,我最怕一群人说的热火朝天,自己什么也不知道,插不上话,只能尬笑。
书用来巩固安全感,让我觉得自己没有被世界遗弃。这也没什么不好的,大家都是想活得更好。我拿着书证明我求生,我想变得不一样。
但是如《十分钟了解世界史》,《马云的生财之道》一类单看名字就像你读完它,人生完满,可以没有遗憾地去死了的书千万别买。
读这样的东西,你花了时间却什么都没看明白,还觉得自己很笨。写这种书的人不是骗子,就是傻瓜。这些书拿在手里不会缓解焦虑,而且很掉价,可别整得自己和写书的人一样。
02
读书有个定律: 人总有几本书放在那,永远读不完。
当然不是书本身不好,而是我们没有毅力读完。但书摆在那就一直有种罪恶感。不如把书看做一个玩具,会发现一些有意思的附加功能。这些附加功能也许会变成书最重要的用处。
我前段时间看了一本叫做《以书为友》的小册子,讲一个日本编辑对读书的看法,给我了很多启发。
原来读书可以像小孩子一样读,比如跳着读,串着行读。也可以在相机取景器里读,边刷牙边读书。甚至这本书里还教人把书全部解剖开,再装起来,像研究一个机械闹钟一样。我才发现我把读书看得太正式了,读一本书不该规定方法,大家都可以用自己的想法读书。
我们有时太认真了,书可以用来垫桌脚,平板也可以用来盖泡面。生活没那么严肃。
03
窦文涛说,他对于知识有一股贪婪的欲望,看到什么有趣的东西都想要去了解。这世界上自己不知道的事那么多,人类不知道的事也还有那么多,时间总是不够让人去探索想了解的一切。
他把读书看做一种满足自己渴望的礼物,真正把读书当做了好玩的事。
书对我来说是海洋。
生命里有这样一片大海,特别地美好,因为总可以期待明天陌生而有趣的人或事。在书中认识那些或虚构或真实的朋友,跟他们一起玩,获得面对真实世界的力量。
读书只因兴起,才能真正体味到快乐。
读不读书是一件很小的事,也是一件很个人的事。有很多人不读书也过得很好。反而不读书还很厉害的人更让人佩服。
所以呢,人要是起了读书的念头,就找本书翻一翻,觉得有趣就去读,读不下去就算了。
读书是件好玩的事。好玩的事有个特点是它不强求人人都喜欢。就像有人喜欢运动,有人就是觉得“生命在于静止”,我说运动有运动的好,葛优瘫有葛优瘫的好,不能因为个人的喜恶去判断一件事本身。
不读书也可以干其他的事,自己活的开心最重要。而开心有个重要的前提就是别给自己太大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