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题!父辈凭什么要把希望寄托在我们这一代?难道他们在养育了我们之后,我们就必须去完成他们对我们的期望么?
我想大多数人从小就被灌输过这样的话,“孩子,爸爸为了你上个好学校,不知道倾注了多少,你一定要好好学习,你可是咱们家的希望啊。”或者是,“儿子,以后一定要当个xx,爸爸没当成,希望就交给你了”。总之,类似的话听过不少。而我,一直都很反感这些话,但每次只能默默点点头,“知道的,我不会让你们失望的”,可是心里却是千千万万个不愿意,凭什么我要按你们的做,就因为你们生了我,养了我么?我知道,百善孝为先,我以后一定会对你们尽孝,尽赡养义务。可是你们凭什么这样要求我呢?
可能有的人会反驳我说,这很正常,因为父母老了,他们没有精力了,所以他们才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当然,我并不会反对这种说法,因为确实很有道理。可是父辈从小对我们灌输的这种思想,从我们开始记事起就是这样,那么他们的年龄跨度是从三十岁起。也就是说,从三十岁起,他们就开始把希望往下一代身上转移了,或者说他们在三十岁的年纪就失去了追逐梦想的激情,他们像爷爷辈一样将他们对生活的渴望向下一代身上转移。
说到这儿,大家可能也看得很明显了,我这篇文章想讨论的并不是父辈将希望向后代转移这种做法的错对,因为这本身就是个伪命题,这是一种传承思想,也可以说是人性的一种本能,无法批判。我想批评的只不过是父辈过早的退化了他们激情,在生活的压力下,选择了逃避。
我大学有个同学。八十年代时下海潮,好多人都去经商,他父亲也随大流下海,租了个店铺做生意,听他说当时店铺租金每年不过千元,现在的话起码得几百万。他父亲原来是个军人,能吃苦,刚开始很顺利,经营得当,赚了点钱,可是后来随着形势慢慢变化,赚的钱又慢慢赔出去了,只能惨淡收场,然后回他们当地做了一名普通的工人。当我听到这儿时我很惊讶,我问他,既然你父亲当时都成功了,只不过因为后来形势不好,他完全可以另谋出路呀,怎么甘心回去做一个工人呢。我当时听到这个很有感触,是不是他父亲的斗志在多年的打拼中被磨灭了,可是当时他也不过是三十出头的人啊,难道就没有激情了么。我这个同学是个很老实的人,在大学里是个典型的学霸,每天玩命学习,很少参加一些外面的活动,不喝酒,不撸串,不交女朋友,我们同学都调侃他以后一定是个科学家。
其实我也一直在思考,在八十年代时,我们父辈经历的下海潮,为什么有的人成功了,有的人就失败了。当然了,我现在说的这个问题本身就带有问题,因为事件本身就有成功和失败,肯定是有的人成功,有的人只能失败收场。可失败的那些人因为什么呢?
从小,我们都认为父亲是万能的,我们想要个玩具,他能搞定;被欺负了,他也能搞定。可是随着年龄增长,慢慢发现,他们变得并不是万能的了。好多我们能做的他们却做不了。其实,父辈和我们并没有区别,他们也和我们一样,有的事能做,有的却做不了。他们也是有缺点的,懒惰,缺乏激情,贪图享受。可能有时我们都不想承认,原来引以为豪的父亲也会有这些缺点。
不知从何时起,我发现父亲也会成天的在床上抱着个手机,也会找借口赖在家不出门,也会沉迷于麻将,喝酒。
so,父辈凭什么要在他们本该还能追逐梦想的时间,要放弃,转而把自己的抱负转移到下一代。难道这是传统么?我想,不过是他们在面对生活压力时的一种逃避,我们可以说他们是懦夫,是逃兵。
现在很流行一句话,“父母尚在苟且,你却在炫耀诗和远方。”,劝诫年轻人不要挥霍父母的血汗。不过我也很喜欢许巍歌里那句词,“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同样我也劝诫父辈的人,不要忘记最初的梦想。
希望在我们这个时代,我们还能永远保持激情,就让这份“传统”断送在我们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