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部意大利电影短片,名叫《星期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周六的早晨,独居男子一边啃着香蕉,一边思考着今日打卡清单。他盘算着,等会要洗碗,洗衣服,支付账单,清洁浴室,丢垃圾,打电话给老妈,然后晚上再找点有意思的事情做。
在真正开始做这些事情之前,他在脑海中反复盘算,把所有可能会遇到的事情和不好的结果都预想了一遍,试图找出最佳方式就这样,一天很快就过去了,却什么事情没干,大量情绪被消耗,琐事却越积越多,感觉身心俱疲。
我们生活中是不是也有类似影片中的经历,比如一件事还没开始干,就感到很累、压力很大;很多工作明明几个小时就搞定,却总要磨蹭拖延好几天;总担心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担心别人会误解;明明已经做得很好,但仍然在不断地反思和谴责自己......那就表明,你已经陷入 “精神内耗”状态了。今天,我们将聊一聊“精神内耗”这个话题。
❤️开云见日,正确认识“精神内耗”
什么是精神内耗?《反内耗》一书的作者是这样定义的:“内耗”是个人因注意偏差、思维困扰、感受与理智冲突,体验到身心内部持续的自我战斗现象。可以把“精神内耗”比喻成我们内心两个小人儿在吵架,其中一是个恶魔,另一个是天使。天使告诉你要积极上进、负重前行,恶魔又说算了吧,生活不易、享受现在,二者总是不停争吵打架。
然而,作家余华老师却认为,精神内耗“其实也是一种积极情绪……它在某种程度,是(人们)在寻找一种人生出口。”在40年的写作过程中,他也是在一次次与自己较劲,最终才写出了《活着》《兄弟》等一系列优秀作品。
由此可见,“精神内耗”并非我们心理问题的症结所在,而是一个很正常的,存在于每个人身上的心理活动现象。有的人被内耗消亡怠尽、溃不成军;而有的人却把它一一拾起,不断拼凑,踩在脚下。相同的内耗,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结果。因此,我们不应该害怕“精神内耗”本身,而是应该思考如何避免过度的“精神内耗”。
❤️追本溯源,探究内耗产生机制
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人类大脑的不同区域与不同的生理活动相关,如,枕叶负责视觉,颞叶负责听觉,额叶负责运动等。但是当我们处于静息状态,什么事都不用做的时候,有一个特定的大脑区域开始变得活跃——大脑默认网络。它负责我们的自省、想象与白日梦。它可以帮助我们复盘已经完成的工作,总结、反思其中存在的不足,以便以后能更好的完成类似的工作;它可以帮我们记忆学习过的知识,记住美好的过往;它可以设想可能发生的事情,给我们带来希望,点燃斗志。但是,当我们在脑海里反复回忆过去的负面经历和感受,一遍遍地自责“如果当初……结局会不会不同?”,陷入胡思乱想,迷失在思维反刍之中时,大脑默认网络就变得过分活跃,出现异常活动,就可能会引发“精神内耗”。
此外,心理学研究还发现,并不是所有人都容易出现“精神内耗”现象。然而,相对而言,属于以下几种个性或气质类型的官兵们往往更有可能防止陷入“精神内耗”的漩涡:
🧡内向、高敏感人群。
知乎上有个热门话题:“为什么说内向的人精神内耗很严重呢?”网友@安晓亦的回答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想穿好看的衣服出门,要挣扎许久;想在课堂上发言,要在心里挣扎无数回;聚会时企图加入群聊,却一句话也插不上;发个朋友圈、公众号要焦虑失眠一晚上。内向性格的人一般高度敏感,很在乎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和看法;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总是反思自己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对、有哪句话说得有问题、别人会如何评价自己,甚至会因为这些想法感到焦虑;别人随口一句话都能暗自揣测很久,越想越多,整个人陷入毫无意义的思考之中,拼命跟自己过不去。
🧡🧡完美主义者
在我们的身边,完美主义者往往有两类人:一种是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什么事情都要做到极致;另一种是对别人要求很多,严于律人,不允许周围人犯一点错。不管是哪一种,都注定会深陷“精神内耗”的漩涡,活得很累。因为这个世界,不可能什么事情都如你所愿。
🧡🧡🧡有自卑情结的人
他们总是抬高他人,贬低自己。有时候人可能会因为过去生活中的糟糕经历,而在心理上默认了一个“不可跨越"的高度限制,因自我设阻而给自己增加了额外的精神压力,最后形成了自我挫败个性。认为自己不是专业出身,就放弃了原来的梦想;觉得自己还是个新人,所以就不敢争取想要的机会。久而久之,但凡遇到点困难,就会选择退缩,陷入“精神内耗”的黑洞无法逃脱。
❤️刮骨疗毒,摆脱自我内耗漩涡
在了解了“精神内耗”是什么、它是如何产生的后,让我们从三个方面,探讨日常生活中避免陷入“精神内耗”的实用策略:
🦁策略一:
不过度思考,动起来,做力所能及的事
“精神内耗”的关键矛盾点在于“想”与“做”之间的冲突。拒绝“精神内耗”,从及时行动开始。心理学家塔莎·欧里希提出过这样一种办法:当你遇到情绪波动时,不要问“为什么”而是多问“是什么”。因为,当你情绪低落时,如果问自己“为什么难过”“,等待你的必然是回忆过去、找寻原因,接着自责后悔、陷入痛苦。但如果此时问自己“我现在需要的是什么”“什么是我能做还没做的”,那么接下来你可能会得出“没吃晚饭”“想打游戏”“想找人聊天”等一系列能立刻付诸行动的答案。把思考变成行动,这就是脱离“精神内耗”超有效的办法。
🦁策略二
不消极思考,勇敢点,尝试与自己和解
有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事情压不垮人,但面对事情的态度可以。”乐观的人,总能以从容和满怀希望的步履轻松走过岁月;而消极的人,却总是陷入失败和困惑的阴影里。比如,表白被拒了,就觉得此生注定孤独;一次没考好,就觉得前途一片灰暗。小问题造成了负面的情绪,负面的情绪又进一步放大了问题,最终一点小事就演变成了一场灾难。
一味沉溺于负面的情绪,也改变不了现状,与其在闷闷不乐中,不如用更积极的心态去面对风风雨雨。保持微笑,凡事看淡,好运才会与你不期而遇。或许你不善言辞,但你有出色的行动力;或许你能力一般,但是你一直勤勤恳恳;或许你生而平凡,但是你有着受人尊重的品行。学会相信自己,欣赏自己,看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拥抱自己,世界才会敞开怀抱接纳你。
🦁策略三
不被动思考,自信点,潜心修炼长本领
叔本华说:“人性有一个最特别的弱点,就是在意别人如何看待自己。”生活中,很多人之所以不快乐,就是因为太在乎周围人的眼光。同事无意间的一个眼神,会让心情失落许久;朋友不经意的一句话,会令你默默纠结半天。太过在意别人的看法和评价,后果往往是在敏感和讨好中委屈了自己。然而,事实却是,那些发生在自己身上99%的事情,都与别人无关。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我们不妨多一些这样的思考与反省:遇到棘手工作时,想想是不是领导给机会、压担子,督促自己成长进步;遇到质疑反对时,想想是不是朋友想帮助自己改正错误;遇到冷漠忽视时,想想是不是同事工作忙、没顾上,只是自己过分敏感?
此外,“精神内耗”本质上还来源于能力不足的本领恐慌,是让你们胆怯心理的现实反映。“草之精秀者为英,兽之特群者为雄”。因此,练就一身本领是我们“任凭风吹雨打,我自岿然不动”的底气和依靠。我们要把能力不足的恐慌化作提升本领的急迫感,将焦虑胆怯的压力当作自我提升的动力,不断端正“以患为利”的认识,培养“闻过则喜”的胸襟,在压力与考验中,添羽图强、再踏新程,练就“挽住云河洗天青”的过硬本领。
杨绛先生说:“人虽然渺小,人生虽然短,但是人能学,人能修身,人能自我完善,人的可贵在于人的本身。”
告别内耗,是一场自己和自己的战斗。我们是自己精神内耗的制造者,也是唯一的终结者。祝愿每一名战友都能够摆脱过度“精神内耗”,见到别样风景,领略精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