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天 遗忘真的很糟吗
今天继续读第二章《遗忘的威力》中的第35-44页。
这本书虽然是关于学习的,但却是围绕着记忆力展开的,似乎有“记忆即学习”之论。
既然说到记忆,那人们一定会提到记忆的敌人——遗忘了。通常遗忘是非常负面的词汇,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记性差、疏忽大意、傻笨等负面品质,而第二章的内容居然讲的是遗忘的正面作用,这是非常反常识的。
在本章开头,作者继续从日常实例出发,先写了常见的学生拼字比赛场景,指出赢家的“记忆超群”其实是有效训练的结果,并不存在天才,因为每个人的大脑的构造和运行机制都差不多;而失败选手的遗忘并不是人们所认为的“坏事”,这是正常自然的,并且有着巨大的正面作用,一是帮助大脑屏蔽杂音,突出目的信息,二是大脑先遗忘而后修复,记忆会更牢。
这种说法有根据吗?且听作者开始发挥记者从业经验,把认知心理学历史中一位开创者的故事娓娓道来。
话说德国人办事严谨,100多年前,有个叫艾宾浩斯的德国人一心想对人的心理建立一个标准化的度量,特别是想找到一个关于人类记忆的公式,结果还真天才般地发明了跟常识无关联的“无意义音节”记忆实验,最终发现了经典的“遗忘曲线”,即遗忘的速度是先快后慢,到最后几乎就不再忘了。
阅读思考点滴:
读到这一部分,我真佩服艾宾浩斯探索科学的勇气和天才般的实验构想。
人类心理活动看不见、摸不着,飘忽不定、转瞬即逝,居然有人想把它量化,并且还真想得出量化的方法,这就是科学精神,也是专业的发端。
而中国人在心理学方面似乎只是经验主义和直觉推论,缺少深入研究和科学证实,多是虚言大语,让人摸不着边际,比如教小孩读三字经,有一句话“教之道,贵以专”,请问这个专字是什么意思,是专门、专心还是专业、专一,搞不懂,更别说为什么、怎么证实了?
关于这部分内容所介绍的遗忘可屏蔽噪音的作用,我能联想到“断舍离”所提倡的“用不到就是无用”的整理理念。
大脑遗忘一些用不到的事情、或者自己不在意的事情,其实也是一种脑内整理,去除过多的杂乱,以节省脑力,关注自己眼前的事、自己更在意的事,这是一种进化机制在起作用。
而遗忘曲线提示遗忘在学习刚结束后发生的速度最快,让人有一种看到与自己长期习以为常的事实相反的震惊。
想想也是对的,一般人认为刚学完记得最多,脑子里还热乎着呢,但忽略了此时遗忘的速度最快,其实是最需要复习巩固的,这时候复习效率也最高。而时间一久,学的东西已经忘得差不多了,这时再复习相当于要重新学习了。
所以,我们不要把遗忘当成坏事,因为这是人类的天性,不可避免的。而学习后不高估自己的记忆力,及时的复习则会帮助我们提高记忆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