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故事来自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
说是纪晓岚的老师陈文勤公曾说过这样一件事。
他有一个同乡,名字就不必提了,这个同乡平生也没有做什么大恶事,只是一碰到什么事情,都只想得好处,也顺带将坏处都推给别人。
有一年,这个同乡同几个朋友一起上京赶考,露宿在一个破庙之中。这古代的科举,如果从学校起算,应该有四步。简单来说就是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
院试就好像高中毕业考试,在州学、县学读书的学生都可以参加,考试一般就在当地州县考试,由省里下派学政来主持,一般三年两考,考中之后的人就被称为秀才,就获得了参加乡试的资格,一如现在高中毕业才能参加高考一样。
然后就是乡试,一般来说三年考一次,考场在州府,也就是说院试你在县城里考,乡试就要去省城了。因为考试时间一般是一年的八月,所以也被称作秋闱,主考官由皇帝钦派,清朝文字狱有名的“查嗣庭科场试题案”就是在乡试中发生的。
大抵就是主考官查嗣庭出题,维民所止。被人诬告为雍正砍头,雍正皇帝判决,查家十六岁以上男丁,全部砍头,十五岁以下流放,女眷发配边疆为奴,因为查嗣庭是浙江人,就停止浙江乡试三年,端是严酷。
这也是因为科举考试很像现在的命题作文,考官给一个句子,考生根据句子写成议论文,很像现在国家公务员考试的申论,只是古代科举是不给材料的,这句子出于哪本书,完全要靠考生平日里读书积累。
当然现在的学者考据,发现查嗣庭的考题,首题是“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次题是“正大而天地之情可见矣”,第三题是“其旨远,其辞文”,第四题是“百室盈止,妇子宁止”。没有维民所止,至于这是不是冤案还有这几句话出自哪里,就看各人积累了。
然后就是会试,会试就是在首都举行了,也是三年一次,各省乡试中举的举人和国子监监生都能参加考试,考中的人就是贡士了,已经可以被委派做官了,就像现在的地方公务员招考。
最后就是殿试了,状元、榜眼、探花就是称殿试的前三名,考中的人就是进士,也有留在中央任官的资格,有点像现在的国家公务员考试。
话说回陈文勤公的同乡,这上京参加会试,在古代交通不便的情况下,一般来说考生都会提前出发,离的远的甚至提前一年出发的都有。如果家中宽裕便罢,一路上有下人照顾着。家中贫苦的考生一般都结伴而行,一是安全,二是好相互照应,当然一路上能有个遮风避雨的地方就好,所以城外破庙成了考生的下榻地,也发生了很多故事。
这同乡和朋友下榻破庙,不巧突然下起了大雨,破庙漏水,只有北面的墙壁没有被淋湿,这同乡就说自己染上风寒,就移到北墙下面蒙头而睡。朋友也知道这同乡骗人,但是无言反驳,不好揭穿,再说揭穿也只显得自己心胸狭窄,就不说了,在雨中休息,当然也没休息好。
到了后半夜的时候,其他人因为头上漏雨,都没睡着,只有这同乡在北墙下打呼噜,雨是越下越大。
突然庙梁发出了吱呀的声音,眼见破庙是要塌了,醒着的众人刚忙跑出庙,只有同乡还在庙中,被墙给压了,头破血流,一只手一只脚骨折了,最后没有没有参加考试直接回乡了。
纪大学士的老师陈文勤公最后说到,此足为有机心者戒矣。
其实我看文勤公说的不对,能让人以神异故事惩罚这样有心机的人,说明有心机的人活的还是很叫人牙痒痒的。
再说了,浪子回头的故事也只在故事中有,只一个小故事完全无法让人警戒的。
只是有心机的人不受人待见这点,看来是实打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