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雪是朋友Ada的女儿,三岁,肥嘟嘟小胖胖一枚。Ada是我从小玩到大的小伙伴儿。相约一起逛商场,走到冰淇淋柜前面,小雪的脚像是被粘住了一般,闹着要吃冰淇淋。
“宝贝,你要什么口味哒?” 我蹲下来问她,小雪想都不想“阿姨,我要巧克力味的,巧克力最好吃。”
一边的Ada打断她“什么巧克力味道,当然是草莓味最好吃,上次你吃巧克力味的都没吃完。” 接着对我说:“小孩子不懂,还以为自己喜欢巧克力,她就是看着颜色深好玩。小雪,你不是最喜欢草莓的吗?”
“妈妈,我想吃巧克力的。”小雪还在坚持。
“草莓的更好,你看颜色多好看。给我来个草莓味的冰淇淋球。”Ada已经付款了。小雪嘟着嘴巴不开心,但好歹还能有个冰淇淋球,也没再坚持自己的想法。
一边的我,真心说不出话了,很不舒服。Ada根本没有在乎和顾及孩子的需求,在她看来,小雪不了解自己的需求,只有她才了解女儿。
好熟悉的一幕。
小时候爸妈上班没回家的时候,我都会去Ada家写作业,顺带混吃混喝。等爸妈到家时,我的肚肚早就圆滚滚了。Ada家就是座城堡,什么新鲜玩意儿都有,连不怎么见到的芭比娃娃都有。
玩玩具的时候,Ada妈妈都会在一边“陪着”我们。我们没捣乱,只是她妈妈会教我们正确的方法。
Ada妈妈的口头禅“你们小孩不懂,芭比娃娃是外国宝宝,外国宝宝不流行麻花辫;芭比娃娃喜欢喝咖啡,不喜欢喝汽水……”
等我们长大了,Ada妈妈依然如影随形,常常一惊一乍,“Ada,你怎么这样子夹衣服,夹子位置不对。”“Ada,晾衣服的时候,裤子只能晾边上。”“Ada,你怎么不穿厚外套,春捂秋冻。”有种冷叫妈妈觉得你冷。
是的,Ada妈妈觉得她是最了解Ada的,妈妈的话怎能不听,这不是和天皇老子作对吗?
本来和我一样有很多奇思妙想的Ada越来越听话。毕业后早早嫁人,老公也是父母帮着选好的。Ada苦笑,嫁谁不都一样吗,父母还能害了自己?
最终,Ada也成为了她妈妈那样,用她认为的正确对待着小雪。
无论是小雪还是Ada,在成长的过程中都是被迫忽视自己的需求,因为她们的妈妈明确和她表明她们的需求是错误的,而妈妈的判断才是正确的。并且她的真实需求是不被妈妈接受的。
简单讲:你不了解自己,只有我了解你。你是错的,我是对的。你的需求我是不接受的。
神一样的强盗逻辑。
孩子从出生开始就具备知觉,感觉,思考,和直觉四样功能。
比如他们知道自己是冷是热,是饱是饿,这是知觉;他们会高兴,会难过,会害怕,这是感觉;到了陌生的环境,他们会好奇,因为会分析所处的环境和之前的不一样,这是思考;而他们天生有和母亲的连接,妈妈出门的时候他们会焦虑,这是直觉。
这四个功能如果在成长过程中得到尊重,孩子会信任自己的感受,遵从内心真实的想法,树立边界,一个有边界的人才会去尊重别人的边界。
可惜的是,成长的过程中,孩子的边界是开放的,父母如果对自我没有足够的认知,很容易侵犯孩子,好像只有他们才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甚至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威,妄下定义,恶语相加。
被控制的孩子对自我感受和自我需求越来越模糊,缺乏自我认知,相反,他们更偏好相信别人的评价。成日惶恐焦虑,生怕做错什么。久而久之,他的生命状态是封闭的,僵化的,没有生命力的。
小时候孩子不用考虑也没有选择自己的吃穿住行用,只管考试即可;等大了大人担心孩子谈恋爱;大学毕业了惆怅孩子怎么还不谈恋爱;谈恋爱了惆怅孩子的对象不适合;买房了得父母选地方,连下一代在哪个医院出生都指定好了……
不是孩子能力不行,都是被“惯”出来的。所谓的爱,为你好,最终成了伤害。
世界上没有相同的指纹,每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
每一个孩子都是神的馈赠。而神的东西都未完成。父母需要用爱陪伴着他们,让孩子跟着内在的精神编码去成长,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感受,听得到自己心的呼唤。
想起我小时候最爱吃冰棍。某次奶奶给了五块钱,和表哥买熊猫冰淇淋。经过我的计算,五块钱可以买十根冰棍,但只能买两根猫冰淇淋,不合算。
在我的撺掇下,表哥买了十根冰棍,一人五根,结果表哥拉了三天肚子,我却啥事儿没有。 但家里没因为这件事训斥我。
所以,在整个成长的过程中,我有很多去选择的机会。有时候会走错,甚至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但更多的是收获,我可以掌控自己的人生。这都得益于父母给予的极大自由。
生命的意义就在于选择,只有不断为自己的人生做选择,这个人才算真正意义上的活过。如若自己的人生都由别人选择,那么这个人可以说,的的确确是白活了。
—— 武志红
即便有的选择是错误的,那又怎样呢?最终我们都奔向失去生命的终点,为何不让活着的时候多些体验呢?
当父母的,觉察到对孩子的爱,其实是听得到他们内心的需求,满足孩子自己做选择的欲望。对孩子而言,这一生唯一需要做的事,就是成为ta自己。
愿你我,都能听到孩子内在的需求,让他选择自己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