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需下滑需提振内需。
欧美从2021年3月份便走下滑路线,需求在收缩。
出口、消费、投资三驾马车如何发力?
中共中央政治局12月6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2023年经济工作,会议要点:
第一 总基调:重启经济。2023年经济工作的重点是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的工作。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大力提振市场信心,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优化疫情防控措施。
第二 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在“加力”上,预计适当提高赤字率,必要的情况下发行特别国债稳增长、保民生。在“提效”上,预计发力新基建、支持市场主体等。
第三 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预计货币政策继续降息降准,延续适当宽松、合理充裕。政策性工具和结构性工作发力宽信用,在推进基建、支持实体经济、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稳楼市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第四 扩大内需。提振市场信息,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和投资的关键作用。
第五 没有提及房地产,结合近期政策,稳楼市三箭齐发,标志房地产政策拐点已现,市场拐点的到来还需要经济活动复苏。
第六 稳就业、保供稳价、帮扶困难群体。宏观上是数据,微观上是多少家庭的悲欢离合。
第七 统筹发展和安全是长期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要求。产业政策要发展和安全并举,科技政策要聚焦自立自强。
——————————————————————————
2022年三季度以来,海外需求显著下降,出口负增长,意味着扩大内需重要性紧迫性提升。
2022年11月美国、欧元区、日元、韩国制造业PMI分别为49%、47.1%、49%和49%,均落入收缩区间。全球贸易大幅下降,韩国和越南出口同比分别为-14%和-1.3%。11月中国出口同比-8.7%(以美元计价)。
11月国常会部署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措施。前期推进财政金融政策支持重大项目建设、设备更新改造,是促投资带消费、稳经济调结构的重要举措,政策效应正在显现,要狠抓落实。后续,实施好生活服务业纾困政策,支持平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因城施策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推进保交楼,加快项目建设和交付,努力改善房地产行业资产负债状况,持续保障交通物流畅通,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降准保障基本民生等。
下半年广义财政接续推动基建投资高增,8000亿政策性银行信贷、6000亿政策性金融工具、5000亿专项债限额,助力稳经济大盘。
一是用好政策性银行新增信贷与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基金,推动基建项目加快落地。国务院调增8000亿元政策性银行信贷额度,部署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6000亿,用于支持重大项目建设。
二是支持小微企业。引导银行对普惠小微存量贷款适度让利,继续做好交通物流金融服务,加大对民营企业发债的支持力度。
三是稳楼市。形成了信贷、债券、股权等三大融资政策支持体系。
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为改革开放40年来的伟大成就做出了卓越贡献,贡献了50%的税收、60%的GDP、使用了70%的农村转移劳动力,提供了80%的就业岗位。
消费受消费能力、消费意愿以及消费场景等因素等影响,消费恢复缓慢一定程度受制于居民收入和就业,当前就业仍然存在结构性问题。10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5%,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为6.0%,16-24岁、25-59岁人口调查失业率分别为17.9%、4.7%,均与上月持平。
新基建是支撑未来中国经济社会繁荣发展的重大新型基础设施,关键是三大新基建:
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新能源汽车等为代表的科技领域新基建,以改善营商环境、扩大开放、减税降费等为代表的制度新基建,以教育、医疗、社保等为代表的民生新基建。社区医院与城市人口的层次分级。
四季度政治局会议强调,社会政策要兜牢民生底线,统筹做好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和煤电油气运保障供应,关心困难群众生产生活,保障农民工工资发放。
稳增长就是稳就业,重点关注解决就业主力的小微企业经营困难。11月大中小型企业PMI分别为49.1%、48.1%、45.6%,比上月下滑1.0%、0.8%和2.6%,小微企业尤其困难。11月制造业从业人员指数47.4%,非制造业从业人员指数45.5%。10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5%,16-24岁失业率17.9%、25-59岁失业率4.7%。
四季度政治局会议强调:科技政策要聚焦自立自强。
创新是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创造经济新增长点的重要抓手。创新活动前期投入巨大,因此离不开政策的鼎力支持。从认知与获取层面、研发层面和落地层面共同推进,三位一体实现科教兴国。
首先认知层面促进教育公平,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深化教育改革,实施教育提质扩容工程,让每个人尽可能得到教育机会,提高意识,扩大基数,这是大众创新的地基。第二研发层面加大科研投入。加快科教体制改革,建立市场化、多层次的产学研协作体系。切实提高科研人员与教师的收入待遇,加大海外高端人才引进力度。第三,落地层面推动产学研结合。有效地实施产业政策,重点在于支持基础领域、而非补贴特定企业,组建研发联盟攻克技术难关。运用市场化机制激励企业创新,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纵深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