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产业互联网
是一种运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促进企业内部、企业之间、企业与用户间互联互通,线上线下融合,资源与要素协同的一种全新产业发展方式,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工业、农业、服务业、深度融合的产物。
2015年,产业互联网的企业数量呈爆发式增长后连续两年的发展态势趋于稳定。2017年,中国产业互联网规模达到36.0万亿元人民币。2018年的中国产业互联网规模已经高达42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速达16.7%。2019年的中国产业互联网规模达50万亿元人民币左右。预计,2020年中国产业互联网规模将达到55万亿元。
产业互联网的发展可谓欣欣向荣。《第五次中国产业互联网发展报告(2019)》显示,2019上半年,我国产业互联网界发生融资87起,较2018年同期66起相比增长31.8%。披露融资金额超过186.9 亿人民币,较2018同期165.1亿元增长13.2%。从消费端到供给端,从消费互联网到产业互联网,携带着互联网基因,产业互联网发展正进入一片希望无限的新蓝海。
消费互联网可以说是互联网经济的上半场,产业互联网则是互联网经济的下半场。其应用逐渐从需求侧拓展至供给侧。表现为:服务主体从个人转变为企业;目标定位从满足个人消费体验转变为改造企业经营模式、提升企业运营效率、优化企业资源配置;经济形态从个人经济转变为平台经济,突出社会资源的共享性与开放性;商业模式从流量经济转变为价值经济,实现贯通企业产业链与扩展行业价值链;市场格局从专注消费需求扩展到产业整体布局,具有更广阔的经济前景。
在中国产业互联网目前还处于一个非常初级的发展阶段,据《白皮书》研究显示,当前在各产业链上存在多种形式的互联网平台及服务,由于缺乏政策扶持、专业引导、供应链金融资金和资源支持等,导致发展较慢、规模较小。在目前的产业平台中,真正做到产业互联网化的大概只有10%,剩下的90%运营不佳。其中30%处于仅提供资讯和信息撮合服务,50%的电商交易平台对客户来说价值不是很大,还有10%基本属于假平台或僵尸状态。
当前大量产业互联网平台运营不佳有多方面原因造成。比如不熟悉产业,对产业痛点和深层次需求不能准确把握;用行政手段推动业务从线下到线上;忽视标准规范的建设等。
二、实体经济的发展呼叫产业互联网
产业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实际上是多年发展逐步积累起来的过程。过去消费互联网时代,在消费端催生了很多花样玩法。而今天,这些创新模式开始将消费端的需求向上传导给上游的生产制造端。
互联网技术过去很好地服务了生活与消费,现在应该更好地服务生产与制造。
三、产业互联网的特征
产业互联网包含了面向企业的从生产到流通的各个环节,并呈现出以下主要特点。
1、产业互联网的关键主体是传统企业,不是原生互联网企业。
要实现互联网和传统产业二者相融,应明确各自所扮演的角色与职责。产业互联网的主体既包括为传统企业转型服务的互联网企业和技术支撑企业,也包括转型后的传统企业,但后者才是产业互联网中的关键主体。
互联网企业始终扮演的都是为生产服务的角色,是创新引领的角色,帮助传统产业成长为自主的平台和生态。
2、产业互联网化是递进的,不是同步的。
传统产业互联网化的进程并不是一致的,是一个递进的过程。信息密度越高的行业,互联网化的成熟度越高,例如媒体、零售等。而公共交通、医疗,以及制造、能源、农业等行业的信息密度相对较低,其互联网化的进程相对滞后。
四、产业互联网的作用:
1、产业互联网有助提升生产效率。在价值链处中低位、全要素生产率低和成本攀升的情况下,通过信息技术将工人、机器、原料配件,以及生产性服务连接起来,有效缩短产品研制及生产周期,实现成本可控和按需生产,从而提升整个产业的运行效率。
2、产业互联网有助提升产品质量。通过实现人与机器的协同,实现产品自动检测、全程追溯与可视,从而提高质量管理水平,构建智能检验检测体系。在现代实体企业产品日益复杂精细的情况下,大量高素质质检人员十分稀缺,利用AI图像识别等技术可以实现智能质检,大幅度提升质检效率,减轻人工压力。
3、产业互联网有助提升创新能力。互联网与消费需求的结合有助于弥补供给端与需求端之间的错位,帮助企业广泛连接市场、感知变化,更快速反映需求,为满足需求,在产品供给方面保持持续创新动力,不断推进产品升级、服务升级、管理升级,为企业创新驱动提供一条切实有效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