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满过后,风沙天少多了。含着山野气息的风吹过,给人以清新、舒爽的感觉。山风掠过庙门紧闭的西岩寺,五色旗在风中翻卷,高过院墙的碧绿的柳枝随风摇曳。
寺院里,传出阿弥陀佛声,若隐若现,恍若山峦中飘忽不定的风。
风止了,山坳又呈现出片刻的宁静,雉鸡扇动着翅膀,扑向另一处光秃的崖壁。
于是,大山阴影笼罩下的古寺又是死一般的沉寂。
西严寺依五周山脉大钟山山腰而建,座西朝东,雄伟壮观。传说在建寺时,僧众在原址上挖出一块巨大的蛤蟆石,西岩由此得名。
明代王镇曾著诗《西岩寺南园》:宝地新开一径斜,横窗修竹影桃花。携壶自汲东林水,玉碗闲烹绿乳茶。
大钟山像一个敞开了胸怀的母亲,在母亲的簇拥下,西岩寺自古就吸引着达官贵人、文人骚客,清·邢缵祖作诗赞曰:“西岩雨气迷芳径,十里河光漾锦痕。绝塞谩嗟春色少,昔人曾此播灵根。”而西严寺匾额,大部分由我国著名魏碑书法家李光琳书写,风格雄浑温厚。
寺院旁左右皆有上山之路径。寺庙在半山腰,故到山顶的路不算长。路虽不长,但巉岩巍峨,怪石嶙峋,时有裂隙,也遇荆棘。越向上攀登山路越陡,有时需要踩实了岩体,手脚并用,小心翼翼,惟恐坠落。
上到第二个台阶,乒乓球案般大小一块平台,可于此作短暂喘息,看上来的路,时而袒露于阳光下,时而掩映在草丛中。放眼望去,可见新建的高铁桥,可见白登山、十里河。山下不远处,是环城高速,再近些,是一片葡萄园。入夏,大地郁郁葱葱,文瀛湖犹如一块蓝宝石折射着阳光,在蓝天白云之下熠熠生辉。
上第三个台阶儿,要经过一处宽约半米,长十多米,深约两米的山体裂缝,需在此朝山下多走几步可以斜插绕过它。再往上,坡体渐缓,那座建于明朝的烽火台己映入眼帘。山坡上长满了各色花草,再也不用担心顾着自己的安全而踩疼了它们。
路边上可以见到野炊的痕迹,烽火台在西斜的太阳下拉着长长的身影。
这座建于明朝的烽火台,是可以俯瞰大平旺地区的制高点,从这里沿着山脊往前走,路几乎是平的,有时还有点儿下坡。上到一个略高出烽火台的山便是一个电视插转台。前几年,里边住着一个看院的老汉和一只大黑狗。外边一有动静,狗就会咬,现在院门紧锁,人和狗都不在了,窗台上尽是鸟屎,压开门缝儿,但见小院里落叶满地,毫无声息。
从烽火台向东,山势平缓,野草繁茂。临崖朝下,山间寺院内的大小寺庙尽收眼底。僧侣、香客进进出出,香火缭绕,轻悠、舒缓的梵音回荡于山谷间。从这里下山,路虽险峻,但清晰可辨。山石突兀,鹰隼盘桓,仍不可鲁莽冒进。
寺院旁,斜坡上,有片塔林。绕过这些白塔可上到主路,沿坡行百米直抵庙门,下坡经过文殊塔可踏上下山的路。
有道人生苦短,奈何还在折腾;
常言且行且惜,无言随风远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