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特的酒怀
缘起
有网友给我留言说:“为了消遣和驱除孤独,萨特有一种坐酒吧的习惯。他在酒吧里谈论最多的就是哲学,而且正是在那里做出了最辉煌的创建。在他看来,‘谈论这个酒杯,就是哲学’,因为它包含着“回到 事实本身”这个伟大的现象学的命题,云云。”于是,我也想谈论一下酒怀。
格式塔心理学与构造主义之争
我的面前放着一个酒怀,——虽然不是萨特的酒怀,现在我就观察这个酒怀。首先我看见了这个东西的形状,并且认定这就是一个酒怀,之所以这样认定,是因为经验。以前我见过酒怀,并见人们用它喝过酒,也知道大家都把这样一个形状及用途的东西称作酒怀,所以我认定这是一个酒怀。假如是一个没有这一经验的小孩,既使放到他面前,他也不会说这是一个酒怀。
这个酒怀就放在我面前,我就从这个视角观察酒怀,在我的视域里我观察酒怀。然而,我对这个酒怀了觧多少呢?因为,从我这个角度,从看见这个层面讲,我看到了酒怀的正面、椭圆形的怀口及两侧,透过玻璃体,我能看见酒怀的背面、及内部,但朦朦胧胧地不太清晰,至于底部我无法伃细地观察到,更不要说从美学角度欣赏它的造型、质地等等。这就是说,从我这个视角观察到的东西是有限的,我看到的只是酒怀的某一范围的东西。
于是,我想了格式塔心理学与构造主义的争论。
19世纪末,以冯特(W.Wundt)为代表的心理学家倡导了构造主义心理学,认为复杂的知觉是简单感觉的束捆,意识经验是各种简单元素的群集。格式塔心理学反对构造主义的元素说,称元素说为“砖块和灰泥心理学”,说它用联想过程的灰泥把元素的砖块黏合起来,借以垒成构造主义的大厦。
G.A.米勒(G.A.Miller)举过一个有趣的例子,描述了格式塔心理学与构造主义之间的争论:当你走进心理学实验室,一个构造主义心理学家问你,你在桌子上看见了什么。
“一本书”
“不错,当然是一本书。”“可是,你‘真正’看见了什么?”
“你说的是什么意思?我‘真正’看见什么?我不是已经告诉你了,我看见一本书,一本包着红色封套的书。”
“对了,你要对我尽可能明确地描述它。”
“按你的意思,它不是一本书?那是什么?”
“是的,它是一本书,我只要你把能看到的东西严格地向我描述出来。”
“这本书的封面看来好像是一个暗红色的平行四边形。”
“对了,对了,你在平行四边形上看到了暗红色。还有别的吗?”
“在它下面有一条灰白色的边,再下面是一条暗红色的细线,细线下面是桌子,周围是一些闪烁着淡褐色的杂色条纹。”
“谢谢你,你帮助我再一次证明了我的知觉原理。你看见的是颜色而不是物体,你之所以认为它是一本书,是因为它不是别的什么东西,而仅仅是感觉元素的复合物。”
那么,你究竟真正看到了什么?格式塔心理学家出来说话了:“任何一个蠢人都知道,‘书’是最初立即直接得到的不容置疑的知觉事实!至于那种把知觉还原为感觉,不是别的什么东西,只是一种智力游戏。任何人在应该看见书的地方,却看到一些暗红色的斑点,那么这个人就是一个病人。”⑴
酒怀和一本书都属于客观事物,这一点是相同的。因此,我观察酒怀遇到的情形,格式塔心理学派观察书夲时同样会遇到,它所观察的只是经验现象中某一范围的东西。在我国古代哲学中,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论”,曾一度受到历朝历代文人学士的诘难,甚至被斥责为诡辩论。但是,“白马非马论”驳倒了吗?没有!“白马非马论”错了吗?没有错!同样,格式塔理论固然是对的,但并不能证明构造主义就错得一塌糊涂一无是处!因为,构造主义者观察到的是客观事物实实在在存在的、具有的东西,这本书确实有一个红色的封套,它下面确实有一条灰白色的边等颜色、亮度一类的东西,这是每一个视力正常的人包括格式塔心理学者,都看到事实。这能否认得了吗?无论是酒怀,还是一本书,还是其它的事物,它们都有颜色、亮度这样的特征存在着。颜色、亮度等是构成一本书的元素!同样把自然观察到的经验作为研究对象,与格式塔心理学不同的是,构造主义是从另外一个视角观察的,它观察的范围不同于格式塔心理学。
然而,格式塔心理学的研究是卓有成效的,它对促进心理学事业的繁荣和发展是有贡献的,但这一成就只是就心理学的某一方面或者说某一范围而言的。同构造主义一样,格式塔心理学也有它的局限性和适用范围。两相比较,局限性和适用范围有大有小,但是真理性和范围性,却是任何理论共有的特征。构造主义如此,格式塔心理学也一样。
图形与背景
我们还是观察酒怀吧,虽然不是萨特的酒,但同样可从说明问题。请看下图:
这是一个酒怀的正视图,也是一个双关图,格式塔心理学家用以说明图形与背景的.
“格式塔心理学家把重点放在整体上,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不承认分离性。事实上,格式塔也可以是指一个分离的整体。例如,格式塔心理学家特别感兴趣的一个研究课题,就是从背景中分离出来的一种明显的实体。他们是用‘图形与背景’这个概念来表述的。他们认为,一个人的知觉场始终被分成图形与背景两部分。‘图形’是一个格式塔,是突出的实体,是我们知觉到的事物;‘背景’则是尚未分化的、衬托图形的东西。人们在观看某一客体时,总是在未分化的背景中看到图形的。重要的是,视觉场中的构造是不时地变化着的。一个人看到一个客体,然后又看到另一个客体。也就是说,当人们连续不断地扫视环境中的刺激物时,种种不同的客体一会儿是图形,一会儿又成了背景。说明这种现象的一个经典性例子是图形与背景交替图。”⑵在上面这个双关图中,感觉元素始终是一样的,可是我们先后可以看到两种图形。若以蓝色为图形,红色为背景,则看到的是一个酒怀;若以红色为图形,蓝色为背景,则看到的是两个对视的人面。格式塔心理学家由此证明,我们自然而然观察到的不是感觉元素,而是完整的整体。
格式塔心理学家图形与背景原理,也可以用以证明我的“观察具有一定的范围性”的命题。”
在上面这个双关图中,我们要么看到酒怀,要么看到两人对视,我们不可能既看到了酒怀,又看到了两人对视,我们看到的是这张图中某一部分的东西,或者说是某一范围的东西。以前,为了证明观察的范围性,我选择立体的实物如粉笔盒、硬币等,其实平面也可以证明观察的范围性。上图是一个酒怀的正视图,从欣赏角度观察,就是说我的目的是为了欣赏。这样,我的目光会停留在酒怀上半部分,或者停留在酒怀的下半部分,或者介于这二者之间的某个地方。我观察的愈细致,目光停留的点愈多。假若,我的目光停留下酒怀的上半部分,因为我的目的是要观察酒怀的上半部分,那么此时,我的视域中出现的就是酒怀的上半部分。这个视域就是一个范围,酒怀的上半部分,就是这一范围内我观察到的东西。而酒怀的下半部则被排除这一范围之外,之所以这样,一方面是因为目的性,一方面是因为人眼睛的生理功能。格式塔心理学派说的观察,是自然而然观察,而我说的观察,是有明确目的的观察。自然而然观察是整体,有明确目的观察是部分,有一定目的观察到只能是客观事物某一部分的东西。
完形压强与人性弱点
“完形”有两个含义:从客体方面讲,它是指事物的整体性特征,认为整体大于组成它的各元素的总和;从主体方面讲,则是指人们知觉主体的整合功能,认为人的知觉有把各种不同元素综合成整体,把各种不完整的东西变得完整,使不和谐的东西变得和谐的一种倾向和能力。格式塔心理学派的“完形压强”理论认为,当人们在观看一个不完满即有“缺陷”或“空白”的形状时,会在知觉中情不自禁地产生一种紧张的内驱力,并促使大脑积极兴奋地活动,去填补和完善那些“缺陷”和“空白”,使之趋向完美,构建一个完形整体,从而达到身体平衡,获得感受的喜悦。
刘勇在《异质同构创意无限》的博文中,对完形压强理论作了生动而准确的叙述,他说:“ 面对千奇百怪,杂乱无章的原生态根材,人的知觉组织会根据每个人的审美情趣,审美意识,主动,积极的去寻找其中‘简约合宜’的格式塔,但是,做为刺激物的自然根材,本身并不具有‘简约合宜’好的格式塔,这时,观看者就会表现出一种改变刺激物的强烈心理趋势;一方面会放大,扩展那些适宜的特征;另一方面又会取消和无视那些阻止或妨碍其成为一个简洁合宜的好格式塔的特征。”
完形压强理论,揭示了人们观察客观事物时的心理反应,以及其表现规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一旦形成观念,心理上就不希望与这一观念不同的事物出现。一旦出现,就会躁动不安,表现出改变这一事物使它与已有观念相符的强烈心理趋势,而不顾这一事物的夲来面貌。比如我面前的这酒怀,其造型,有人说优美,有人说丑陋,其衡量标准就是各自头脑中已经形成的观念。在没有观察这酒怀之前,人们头脑已经有了好与坏的标准了。一看见这酒怀,马上就会作出判断,与自己审美标准相符的,就感到喜悦,与自己审美标准不同的,就躁动不安,指责它不该是这个样子,而应该做成他希望的样子才好。格式塔的完形压强理论,在美学方面有着积极的意义,这人性的优点,但在科学研究以及理论的应用上却具有消极意义,这又是人性的弱点。对其优点人们谈论多多,而对其弱点却鲜为人知。
这一弱点,表现在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一旦形成观念,在一个不接触外界事物的封闭的环境中会发酵,如果加上人为的催化作用,那么这一观念就会变至善至美绝对正确的东西,甚至达到神圣不可侵犯的地步。于是,在观察客观事物的过程中,人们就会用这一观念去套眼前的感觉资料,凡符合这一观念的,那就是好的、完美的、善良的、进步的、正确的东西,凡不符合这一观念的,那就是坏的、有缺陷的、丑陋的、退步的、错误的东西。人类的这一心理特征,在中国人身上得到充分的展现的,尤其是现在。
注释
⑴搜狗百科《格式塔心理学》
⑵MAB智库百科 《格式塔心理学理论》
hTime�U�l�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