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这里我们隐约可以看出,赵氏灭族,可以说是晋国国内的大环境,和赵氏宗族的小环境所共同决定的。所谓的大环境又包括两个维度,一方面是晋景公扩张君权,压制卿权的历史趋向,另一方面则是卿族互相倾轧的紧张态势。
前面说到,灵公、成公时期君权受到压制,使得卿权开始急剧地膨胀,膨胀的卿族权力难以调和,导致了晋国在邲之战中的失败。然而邲之战的失败,对于当时的国君晋景公来说却不啻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他借六卿分担战败之责的机会,加紧扩张君权,邲之战后第二年就讨灭了扰乱军政的先氏。
景公的君权扩张究竟程度有多大我们无法确知,但史料上有这样的一个故事似乎可以给我们一个参照。景公七年,晋国平灭赤狄诸部,恰逢王室内乱,景公派士会平王室之乱。周定王为酬谢士会,派大夫原襄公主持典礼,在典礼中有人把切成块的带着骨头的肉放在专门的器皿中。士会不解其意,就偷偷地问说,你把带骨头的生肉放在这儿是什么意思?
周定王听到了之后几亲自给士会讲解,说:“天子设享礼招待公侯的时候有‘体荐’,就是要把牲口切成两半放置在典礼上;在设宴礼招待卿的时候有‘折俎’,则是把牲口肢解掉,也放置在俎上陈列于典礼中。这些作为王室礼节的‘体荐’和‘折俎’都只是作为典礼之用,而不是要食用的。”士会这才恍然大悟,原来王室有这么多的礼节,于是他回国以后就照着这些典礼规制,重新修整晋国的法度。
从这个细节来看,晋国虽为霸主,但多年来一直都只顾征伐,对于有周以来所崇尚的“礼”早就荒废了。这些在王室看来习以为常的“礼”,作为一国执政的士会竟然丝毫不知,可见一直以来晋人对于君主的态度是有多么的不恭敬。士会从王室回国之后开始讲求典礼,也可以视作是晋国君权在景公时期开始有所提升。
景公一直都有志于扩张君权,压制卿权,然而权力的分配空间是极为有限的。在有限的空间中君权的扩张就意味着卿权的压缩,当这种压缩达到一个均衡时,就需要有人退出以腾出更多的挤压空间。然而正处于膨胀之中的各大家族都紧握着手中的权益不放,所谓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没有人会心甘情愿地把握在自己手中的权益出让给他人,即便是那个人是君主也不行。
而从另一个方面看,卿族紧握权柄不放,更多的也是出于自我保护的目的。人们对于权力的争夺是没有止境的,在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中,让步意味着授人以柄,最终换取的不是君主的谅解,反而是变本加厉的打压,甚至会威胁到整个家族的生存。这也就意味着,君主在扩张君权的同时,没有哪个家族会心甘情愿地从这场政治的漩涡中抽身而退,迎接他们的只能是你死我活的血腥斗争。
晋国的卿族对此也是有着清醒的认知的,但是谁将会成为这场权力洗牌中的第一个牺牲品,似乎却没有人能够看得清楚。按照晋国在鞍之战后形成的新的内阁格局,六军十二卿的位置被赵、荀、范、韩、郤、栾六大家族把持。其中赵氏以赵同、赵括、赵旃,荀氏以荀首、荀庚、荀骓各占据了三个席位;范氏以士燮、巩朔,韩氏以韩厥、韩穿分别占据两个席位;栾氏以栾书、郤氏以郤克分别拥有一个席位。
这六大家族在内阁中所占据的比例虽然不同,把持朝政的先后和程度也各有不同,但却同样都是晋景公扩权路上的绊脚石,理所当然地也就成了晋景公所要针对的首要目标。晋景公的目光在六大家族的身上来回扫视着,试图在他们有所松懈的时候从中找到可趁之机。
这就像是一个可以决定生死的轮盘赌局,六大家族分列餐桌的四周,在圆桌的中央有一把可以自动锁定目标的枪,在一个特定的高度上快速地旋转着。只要有人耐不住性子抬起头来,越过了这条水平线,那把枪就会迅速锁定将其消灭。枪已上膛,箭在弦上,只等着有出头鸟的出现。所有的世族在这种局势之下,都刻意地压低身段,眼睛扫视着其他人的情绪,以确保不让自己成了这个赌盘上的第一个牺牲品。
曾经执掌晋政多年的范氏宗主士会,就曾多次表达过这种忧虑。郤克出使齐国受辱要求出兵伐齐时,当时的执政士会就预感到,如果不让他出兵,就会使得他忧愤难以得到抒发,从而搅动国内的乱局,进而危及范氏(士氏)的生存。因此士会在郤克回国后不久,就主动告老让位给郤克,好让他发动对齐的战争以宣泄其不满情绪。
士会之子士燮也对此了然于胸,鞍之战后晋军凯旋,士燮作为上军佐,却帅军最后一个回国。士会于是就问他:“你不知道我一直在盼着你吗?”士燮回答说:“出征有功,国人必然欢天喜地地迎接我们。如果我抢先回国,就一定会受到人们的注意,这是在代替统帅接受荣誉,我不敢居功。”士会于是就说:“你能这样谦让,我就放心了,有你在,我们范氏就能免于祸难了。”
不仅范氏小心翼翼,其他家族也同样并不因战胜而沾沾自喜,反而都显得有些太过低调。身为三军主将的郤克虽然性格暴躁,伐齐的战争也是他挑起的,但其谦和却不亚于士燮。他在入朝时,晋景公说:“伐齐之战取胜,这都是你的功劳啊!”郤克推辞说:“这是君主教导有方,诸位将帅指挥得当,下臣能有什么功劳呢?”
士燮进宫后,晋景公用同样的话来表彰他,他同样推辞道:“这是荀庚的治军之功(荀庚为上军将,士燮为其副手)和郤克的节制有方,下臣有什么功劳呢?”最后是下军将栾书进宫,景公同样勉励,栾书也推辞说:“这是因为士燮指示得当,士兵服从命令,下臣栾书有什么功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