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汉字,穿行于骨笛孔洞之间,一撇一捺惊动了金鳞成龙,盛开了千年华夏。依我拙见,泱泱中华千古未绝里,“新”、“众”、“奋”三字不可或缺。“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这三个汉字在“桑田碧海”中仍成了时代热词。而我们时代新青年肩担的任务,便是传承其精神、其智慧。
“新”字所示,是中华民族之常态,更是中华民族之态度。揆诸当下,许多人惧于破旧立“新”,安逸于顺流而下的时光之舟,虽然这无可厚非,然而我要说,我们必须破茧,才有望成蝶。而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新”是无法逃避的,否则便要灭亡。若中华固守于“华夷观”,那么我们绝不会迎来曙光;若中华困囿于“闭关锁国”,那么我们绝不会屹立潮头。因此,中华民族的长存,有赖于立“新”的态度、立“新”智慧。但是,“新”尚不足以繁荣中华,仍需磅礴力量,至此,便是“众”字。
“众”字所示,是中华民族之力量。我们泱泱中华拥有“新”之态度,亦有“众”之力量。阿桑奇曾言:“活在当世,我们再也不能独善其身了。”诚如斯言,某些大国人心涣散,无法聚力,岌岌可危,而在中华民族,君可闻革命烈士狱中凯歌,舍身为国;君可见党人深入群众,众志成城;君可感武汉呻吟,全国援助。这便是“众”的力量。然,此番中华民族的力量却在某些社会洪流中颠倒黑白,叹惋于某些人以一己之私舍众生之利,扼腕于某些人以个人利益凌驾于国家利益之上。因此,我及我们无数之新青年,应当以“众”聚力。然而,“新”与“众”仍不足以繁荣中华,还需拥有旺盛的生命力,而这种生命力的滥觞便藏于“奋”字之中。
“奋”字所示,是中华民族永远跳动的上进心。具备了“新”之态度,凝聚了“众”之力量,亦不可缺“奋”之上进。然而揆诸当下,各种伪成功学和佛系思想甚嚣尘上,奋斗渐行渐远,诸多青年如米兰·昆德所讥“倒在比地面更低的地方”。吾辈青年当诚心思过,让时代轮替中,依然可见奋斗者的身姿,让世纪大道上,永不乏中华之上进、中华之奇迹。吾辈青年何可为?在巨石滚落之际,仍要如西西弗斯一样逐步攀升,不失奋斗,在时代泥沙中,永不泯灭中华民族的上进的本性、攀升的智慧。
迎“新”、创“新”、聚“众”、“奋”斗——新时代,不可缺众,而众人之精气神,集中于奋斗。时代洪流与泥沙俱下,当面临未知的崭“新”大门,我者,时代新青年者,需开辟荒野,以万“众”之势,“奋”力前行,彰显中华民族蕴于此三个汉字中的无穷魅力、无穷力量、无穷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