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爸妈管理严,不让抽烟,我爸爸抽的是那种自家种自己卷的土烟,很呛人。但我们小伙伴会偷一些出来,聚一块儿,学着大人卷烟叶,然后抽,呛得流泪,差点吐了。爸妈不让喝酒,偷偷倒点儿白酒尝。不准玩火,偷着火柴悄悄的点胶纸。
再大一点儿,上学了,爸妈不让下河游泳,知道了就挨打。我们会跑很远的地方悄悄游。上初中后,学校不让谈恋爱,班里总有几对。
上高中后,没有条件出去,客观上禁止了去外面的世界。就特别渴望通过高考考出三峡以外,我们当地叫出峡。特别渴望外面的世界。
上大学后,很对同学都恋爱了,选择租房同居,因为对性的好奇。网络也进入宿舍,很多男同学,就是这时候下载了很多A片观赏学习,因为对性的好奇。
出社会工作了,总觉得别人的工作很好,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常想出去闯闯。因为环节客观禁止了你工作内容的选择性。几乎每个小伙伴都有想过去别的城市或者换别的工作会怎样?
从小时的顽皮,到长大后的工作,我们一直有一种行为,就是想尝试被禁止的东西。
现在我才知道,心理学称之为禁果效应
越是禁止的东西,人们越要得到手。越希望掩盖某个信息不让别人知道,却越勾起别人的好奇心和探求欲,反而促使别人试图利用一切渠道来获取被掩盖的信息。这种由于单方面的禁止和掩饰而造成的逆反现象,即心理学上的“禁果效应”。
禁果效应,又称为亚当夏娃效应,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中国的梁山伯与祝英台效应。
禁果效应,是人们的普遍心理效应,年龄大小均有此效应。
比如小孩玩玩具,自家的玩具都不爱玩,总爱玩别的小朋友的玩具。为什么?因为别的小朋友玩具,不经过允许不能玩,被禁止。别的小朋友同意有过程,难得。别的小朋友玩具不一样,新鲜好奇。被禁止,难得,新鲜好奇,恰恰就是禁果效应的条件。大人出轨现象,心理和小朋友喜欢别人家的玩具类似,属于禁果效应。跟亚当夏娃一样,越是上帝不让吃的知识果,越想尝尝什么味。
为什么会产生禁果效应呢?
“禁果效应”跟两种心理有关
一种是好奇心理
一种是逆反心理
两者都是人类的天性,人们倾向于对自己不了解的事物产生好奇,而逆反则基于人们挣脱束缚、追求自由的天性 。
苏联心理学家普拉图诺夫写过一本《趣味心理学》,在书的前言中他特意提示读者请勿先阅读第八章第五节,然而大多数读者却采取了与作者告诫相反的态度——首先翻阅第八章第五节 。因为面对“被禁”的事物,人们首先会产生好奇:这种事物为什么“被禁”。
另外,“禁止”会使很多从前并不知晓“被禁”事物的人,得以知道某些“禁果”的存在 。结果是:没有发布禁令之前,并没有很多人去关注的某一事物,在成为“禁果”后,却引来大量关注,而且人们纷纷倾向于品尝“禁果”,造成了与“禁止”的初衷相悖的结果 。
有那些禁果效应故事或现象
1.亚当夏娃偷吃禁果
2.潘多拉打开魔盒
3.钱钟书的《围城》
4.青少年对性的好奇
5.禁书禁片等:比如中国十大禁书
6.饥饿营销:苹果小米的手段
7.吸食毒品
8.婚内出轨心理机制
9.真正科学家科研
10.小孩叛逆心
……
仔细想还有很多
禁果效应有时会产生好的结果,比如科研。有时会产生坏的影响,比如吸毒。好的结果肯定提倡,值得永远保持好奇心,保持创造力。坏的禁果效应伤害往往大,应该很好的认识和控制。
那如何减少经禁果效应的错误行为呢?
1.增加认知和见识
认知越广,见识越多,一些普通的好奇就会减少。
比如我昨天带一岁多的小孩在小区玩,他用嘴去舔公共座椅,非常脏。我禁止他,他不听,一定要去舔。这是好奇和典型的叛逆。没有好的办法,只有弱化关注度和转移注意力。但从来没见到大人去舔这个椅子。原因很简单,这个不好玩,也无趣。
其它领域也跟我孩子舔椅子的逻辑一样。
你没见过大海,就很希望见见大海,好奇。你在大海上生活,就再也没有这种渴望。你没去过挪威,就特别希望去北欧看看,好奇。去几次后,你就没什么动力。你认识了毒品的危害和人的自控力有限,就不会轻易因为好奇尝试毒品。你看过很多书,对禁书的欲望就减少。
认知越高,见识越广,你的普通好奇会减少。但可能会产生更高级的好奇。比如牛顿就对上帝好奇。
2.增加理性思考
理性思考越多,理智就越多。就会减少一些感性冲动行为,减少一大部分愚蠢行为,就不会因为叛逆,所以叛逆。
比如市场饥饿营销,你就会理性选择,是真实需要还是被吊胃口需要。
除了避免不好的结果,当然禁果效应也有一些值得去使用的好处。
1.追求真知
科学家科研,老百姓思考问题,如果保持好奇心,具有叛逆心,保持批判性思维。总能距事实更进一步,能更清楚的认识世界。
2.用于营销
苹果小米饥饿营销,就是禁果效应的使用。但这种营销是有条件的:
①有需求
②创造空白
③唯一满足
否则,别人为什么要排队买你的产品呢?华为崛起的今天,我们今天还需要排队买小米和苹果的手机吗?不用,因为满足需求不唯一。
禁果效应饥饿营销,基础就是非常好的唯一产品满足空白需求。这样可以减少营销费用,使公司更好发展。
禁果效应,广泛体现在生活各个方面,理解非常容易,很好的使用非常难,值得更深刻的认识实践和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