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人生30年,反思经历的种种和反馈的结果,发现有一种能力,我认为自身不具备却极其重要,那就是自信。曾站在讲台上就两腿打颤,声音发抖,曾自己做的方案最终转由他人去提报,曾错失了好几次机会。
回想起来,关于自信的教育,恐怕是我们这一代从小缺失的,归因若都为原生家庭当然有点偏颇,更不能成为成年无能的借口。但是确定的是,自信是可以培养的,且越早越好。
一次在路边无意中听到一个小男孩说“我能行的很”,每次想到他当时认真的表情,都会发自内心的想笑,这就是自信的样子,眉间有笑,心里有光。
细数身边人与孩子种种的相处方式,总结发现真正扼杀孩子自信的是家长的一些错误认知和习惯,这里有几点和各位爸妈分享。
“别动”
套上了“金钟罩” 扼杀了好奇心
“别动,妈妈拿给你!”
“危险!小心别摔跤!”
“小孩子问那么多干什么”
现在父母对孩子的保护可以说无微不至,生怕他磕着碰着,很多东西束之高阁。鸟为什么会飞?鼻子是怎么闻到味道的?火车为什么能动?这些在孩子眼中都是一个个谜团,对于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我们也常常敷衍了事。
总说孩子的好奇心可贵,但是我们的保护却让孩子却步了。久而久之,他会下意识的退缩,放弃提问,不肯尝试。
与其和孩子玩捉迷藏,把所谓的危险品藏起来,不如在孩子达到一定年龄后,教会他安全正确的使用方法,例如不可以拿着叉子、筷子走,拿杯子要两只手拖着……对于孩子稀奇古怪的想法,切忌以成人的思维方式来束缚孩子的想象力,更不能忙不迭地给出标准答案,替孩子省却了探究的过程。
父母的过度保护还会扼杀掉孩子的创造力和独立,如果从小到大家长什么都替孩子做好了,那么孩子成年以后,在群体生活中会感觉自己一无是处,毫无自信。
爱比较
别人家的孩子都是宝,自家的孩子是根草
“人家都会跑了,咱还脚不沾地”
“别人都能考100分,你只能拿98分。
从不知人事开始就被比较,“别人家的孩子”恐怕是很多人的阴影。
湖南卫视《少年说》里有个姑娘,站在楼顶对着妈妈大声哭诉:“有一个人,他十项全能,他什么都好,就是别人家的孩子。妈妈,孩子不是只有别人家的好,你自己的孩子也很努力,你为什么不看一下?”
原以为她的妈妈听了会感到抱歉,没想到当场就把孩子怼了回去:“当你很强的时候,我觉得我是要拍一下......”
想想你的小时候是否也有这样的经历,还要让伤害在孩子身上重演吗?一味地把别人家孩子当作自家孩子的标杆,只会让孩子更有压力,不敢尝试更多的可能。
孩子的对手应该是过去的自己。在成功中进步,在失败中成长,只有这样才能唤醒孩子内心不断进取的种子,未来才能更加独立,更加自信。
“为你好”
你没有选择,必须听我的
“为你好”可能是一把万能钥匙。
看你日记是为你好,为你报很多辅导班,是为你好,对你要求严格是为你好,一句“为你好”,几乎能解决孩子提出的所有质疑,让孩子无力反驳,被动接受。
前几个月兼职辅导一个四年级学生,有一天上课的时候,他说,“老师,我太累了,你让我歇一会儿吧。周六补习数学和英语,周日上语文课,一大堆的卷子还没做,我连个懒觉都睡不成,我脑子都是蒙的”。
可能是压抑太久了,孩子哭着说,我想踢足球,我以前是学校足球队的,可妈妈不让我再踢了,说影响学习。我想练跆拳道,他们也不让我学。
看着很心疼。
他给我讲C罗在世界杯上是如何进球的,连说带比划,特别兴奋,眼睛里闪着光,其实这个孩子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有时候家长的为你好能只是你以为。
做父母的千万要知道,孩子只有先有自尊,才可能有自信。尊重可能是我们要学习的重要一课,倾听他的想法和见解。当孩子感觉自己对别人来说是重要的、被尊重的,是被了解、被肯定的,自然会产生愉悦感和自信。
毁掉孩子的自信,太容易:
一个眼神,一句话,一个不留神。
而呵护孩子的自信,也很容易:
爱他、接纳他、鼓励他。
永远有智慧地爱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