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智慧
古往今来,追求智慧始终是人类为之痴迷的活动之一。我们从历史中学习,从知识中学习,也从经验中学习。智慧并不等同于聪明。要说一个人聪明很容易,但是要说一个人拥有智慧,我想恐怕就没那么容易了。
从古希腊苏格拉底、柏拉图开始,一种以理性思维为主导的探究方式就诞生了。当我们想要研究一个问题的时候,我们首先需要建立概念,构建一个理念的世界。通过探究概念和概念之间的关系形成命题,而命题之间的关联又产生了逻辑,从而构成了一幅完整的理论地图。那么什么是智慧呢?考一百分是智慧吗?当上经理是智慧吗?能写出很多杰作是智慧吗?马奇说,智慧包含了两个要素:适应环境,优雅地诠释经验。这个定义似乎挺新奇的,我们一般觉得智慧不就是在恰当的时间恰当的地点做恰当的事儿吗?
让我们跟着马奇大师的思路,用一种更为抽象和概括性的思维方式来看待什么是智慧的问题吧。我们普通人所言智慧,其实并不是智慧的本质,而是智慧在生活中的表现,比如取得好成绩、赚到很多财富、取得名声和地位,这些实际上都是以外在世界来衡量个人行为的。然而马奇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告诉我们,智慧是出于一种适应环境的动机,并且人类用智慧来诠释经验。前面半句我们好理解,那什么是诠释经验呢?这又有什么意义?
《人类简史》中提到,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之处在于,人类会用共同相信的故事构建国家机器、维持社会秩序。诠释经验,我想和这里所说的“讲故事”是一个道理。我们通过人类的智能对于世界上的伦理、规律进行能动性地认知和解释,并且基于这些共同的信仰,我们不仅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而且能够在此种探索过程中闪现出人类独有的智慧光芒。
用自己的话来说呢,我认为智慧就是对于不确定性的排除,比如理工科知识就是对自然科学规律不确定性的排除,社会科学是对社会伦理秩序的不确定性的排除。尤其是对于经验而言,由于其本身的模糊性,我们要从经验中获得智慧,恐怕要费一番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