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发现,很多人在一个行业呆久了,常常会失去一种能力:
观察时代变化的能力。
失去这种能力,有两大原因:
一是认知固化,看不见自己的盲区;
二是环境变化太快,科技变化太快,固有的能力反而成为限制。
无论多大的公司、多牛的技术、多好的产品、多强的个人,它都有一个“上限”。
这个“上限”,是“认知盲区”,也是“天花板”。
天花板如果无法打破,怎能获得职场晋升和个人成长?又何谈创业闯出一片天?
今天我们来聊聊,如何打破天花板。
—1—
认知盲区
先来看“认知盲区”。
戴森吹风机,售价2990元。
吹风机什么时候卖这么贵了?
疯啦?是靠颜值吗?
光靠颜值不够吧,毕竟它不是奢侈品,是工业品。
工业品卖高价,背后必须得有核心科技。
于是我赶紧上网查了一下。
确实有。这个核心科技是:
第九代数码马达,转速高达每分钟110,000转。每秒40余次测量风温。
每分钟11万转,什么概念?
吹风机的本质简单说,就是内置一个小风扇,转速越高风量就大,越快速吹干头发。
如果转速达不到,就得靠高温。而高温容易伤头发。
所以这个转速很重要。
传统吹风机,转速一般是16000~21000转/分。
而戴森是无叶风扇,用马达带动风叶转动产生风。
戴森依靠黑科技,超高速数码变频电机,也就是强劲数码马达,使转速达到了11万转/分。
当年首发的时候,震惊了整个行业。
它比传统马达转速快8倍,重量只有一半,直径只有27毫米。又快又小又轻。
原来,贵在这儿。
那,如果提高转速就能把价格卖高,传统吹风机行业的人想不到吗?他们为什么不做?
首先,要提高转速很难。
难在哪儿?
难在你要达到11万转时,每转一次,都要根据当时的情况来迅速调节下一转时给它的电压,使它的转速均衡。
也就意味着,11万转/分,1833.3转/秒,每秒钟要给出1833次指令。
而这件事情,用过去的芯片,是做不到的。
这又恰好踩在了你的“认知盲区”。
你不知道“过去做不到,是因为芯片的运算速度不够”,你也不知道“今天的芯片性能提高了”。
你还困在研究怎么把外观做的更好看、更轻,换个更舒适的按钮等,时间白白消耗了。
所以,如果你是传统吹风机行业的人,你可能永远做不出戴森。你永远都做不出来。
因为你认知固化,看不见自己的盲区。
而对手看到了,他们早已坐上科技火箭,一路狂奔。
他们可能是科技行业的人,看到今天的芯片技术发展到一个新阶段,会想:
“我拿这个新技术进入你的行业,会怎么样?”
你想想,会怎么样?
我们常说,真正推动这个世界发展的是科技。
科技行业进入任何一个行业,都是降维打击。
电影里,骑着战马、穿着盔甲、手拿长矛的冷兵器作战场面,很酷。
主帅意气风发,等待敌军。
但如果即将抵达战场的敌军,是开着坦克、装备机枪大炮,一抬头还跟着飞机,随时准备发动空袭呢?
这是工业文明对农业文明的压倒性优势。
所以,当“新物种”来临,你必须学习,走出认知盲区。
— 2 —
自我设限
比“认知盲区”更可怕的是“自我设限”。
我们来看一个跳蚤实验。
有一位生物学家,把一只跳蚤放在桌上,让它自由活动。
跳蚤在桌上自由跳跃,轻轻松松蹦跶到很高,高出它身高好几倍。
然后,生物学家把跳蚤转移到一个玻璃罩里。
这时,变化发生了。
跳蚤依然在跳跃,但每次奋力高高跃起时,都狠狠撞在玻璃罩上,被顶了回来。
随后,生物学家开始逐渐降低玻璃罩的高度。
跳蚤很敏锐,怕被撞疼,随着玻璃罩高度的降低,也在慢慢降低自己跳高的幅度。
最后,玻璃罩降到几乎贴近桌面了。
跳蚤已经不再跳跃。
这时拿走玻璃罩,跳蚤应该会重新恢复跳高了吧?
并没有。结果是,这只跳蚤已经失去了跳跃的意愿,只愿意伏地爬行。
这种现象被称为“自我设限”,也叫“跳蚤效应”。
这像不像很多家长教育孩子的方式:
“上了这么多补习班,怎么成绩还没提高?”、“你为什么不努力?”
这些话,给了孩子太多压力。
最终孩子会像跳蚤一样,为了适应环境,顺从家长,不断地降低跳跃高度,没勇气,也不敢尝试了。
你想让孩子上进,却事与愿违。让孩子能轻松跳跃,才有自由成长的空间。
吴军老师的新书《信息传》。
突然看到一张图,很感慨。
这是一张19世纪的油画。
一位骑马的邮递员,飞快地经过一个正在缓慢架设的电报杆。
这个邮递员,可能很难理解,这个缓慢的东西,正在飞快地取代自己。
我们已经无法听到这些邮递员的声音。只有这幅油画,记录下了他当时的神情。
然后,历史就给他们按下了静音键。
其实今天也一样。很多人在一路狂奔。
但他们也许意识不到,他们正在被一些看似缓慢的变化,快速取代掉。
等到意识到时,时代已经绝尘而去。
历史给一切被抛弃者,都按下了静音键。
书里写到:
1844年,在通信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这一年美国第一条城际电报线(从巴尔的摩到首都华盛顿)建成,总长约38英里,从此人类进入了即时通信时代。
1861年,美国建成了贯穿北美大陆的电报线,以前通过快马邮车将消息从美国东海岸传递到西海岸需要20天时间,而通过电报几乎瞬间便可完成了。
与此同时,美国的快马邮递从此也退出了历史舞台。
邮递员的头顶,不是广阔蓝天,而是玻璃。
玻璃就是他的天花板,他的上限。
— 3 —
如何打破天花板?
有多少人活在天花板下,而你一看不见,二够不着。
看不见是因为认知盲区,你不知道有天花板存在。
够不着是因为自我设限,你不愿意也没能力打破。
最后,只能被取代,被“静音”。
那,怎么办呢?
1,培养全局思维
普通人看见的是树木,高手看到的是一片森林。
我的本科,读的是南京大学数学系。这四年近乎残酷的数学学习,对我此生影响最深的,是一门叫“系统论”的课程。
这门课程让我此生受益匪浅。
让我学会用关联的(二维)、整体的(三维)、动态的(四维)方法看问题的能力。
梁宁说过一段话:
我和太多的创业者朋友交流,他们每个人身上都有令我钦佩的优秀品质,也对创业付出巨大。但是很多人输了,而且输得很可惜,因为他们不是打不过当下面前的这个对手,不是自己不勇敢不敢投入,而是当他们杀入战场的时候,不知道这一仗有多大。他们也不知道应该用什么样的姿势,什么样的配置,什么样的资源来拿下这一场战役。
全局思维,就是心中有地图,真正了解你的战场,避免认知盲区。
在商业环境巨变的今天,当你拥有“系统思考”这门能力,你就拥有真正的全局观,可以站在未来看今天。
2,人生不要自我设限,也不要让自己成为天花板
美团联合创始人、高级副总裁王慧文,他对于公司很多新业务的态度,是“试一试”。
“试一试”文化,意思就是“人生不要自我设限”。
他以历史学家黄仁宇为例(黄仁宇48岁才开始研究历史,60岁写成《万历十五年》这本经典之作),说道:
“很多人就是自我设限,导致最后没有达成原本可以达成的成就。做企业也是这样子。”
有些人虽然不自我设限,但很容易活成别人的天花板。
比如,CEO常常成为企业的天花板,决定了公司的上限。
一个员工被提拔为经理,会遇到的人生中第一个管理问题是:你的员工不如你。
但是,这时,怎么办?狠狠骂一顿,然后说:算了算了,放着我来?
我们希望周星驰说“放着我来”,然后继续演电影。我们希望比尔·盖茨说“放着我来”,继续领导微软。
但,如果他们这么做了,他们就一定会成为自己公司的天花板,不配拥有获得今天的成就。
李诞做《脱口秀大会》,没有说“说得什么啊,放着我来”,而是转到幕后,给每一位选手打气、鼓励。
因为只有让出C位,奔涌而来的后浪,才能用不可预见的才华拍打舞台,绽放出难以想象的精彩。
而一块金子最大的成就,是看到别人的光芒。
勇敢走出舒适区,突破自我设限,也别让自己成为天花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