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我注意到一个现象。
在工作中,当你试图指出一个人或一个部门的问题时,对方往往会将关注的焦点放在指出问题的人身上:
感受到的事实-他认为我有问题。
形成的情绪-你在否定我!
接下来的反应则有多种可能:
1.迎合与掩盖-领导(假如是在这种关系中的话)认为我有问题?我怎么才能让领导感觉到我没有问题呢?——走向选择性表达或展示,掩饰自己认为领导可能会不满意的部分。
2.沮丧-我不行,我连这点事都做不好。
3.逃避-尽量不让这件事进入他的视野。例如,不让他听我的课,他就不会有评价,就避免了负面评价的可能。
4.自我辩护-你看到的不是事实;你只看到了部分真相,但更重要的你没看到;你的评价尺度有问题,实际上我们做得已经足够好了;其他人可不是这样看的;这件事比你想象中的棘手多了;你缺乏相关背景,你的评价不靠谱……
5.反击-你又没参与,是我们在卖命,你只知道指手画脚,站着说话不腰疼,有本事你亲自做一下试试;我们很辛苦,加班到几点你知道吗;你说错了;你总在指责别人,你自己做得有多好,你也有那么多漏洞你不知道吗?不要动不动指责别人。
这是未经训练过的职场人本能的反应,或者说,是绝大多数人的自然反应。
二
我们总是期待职场上多一些“问题解决者”,他们是这样反应的:
感受到的事实-他认为我有问题。
形成的情绪-他很关心我;他在这方面相当专业,我必须认真倾听;他在这方面并不专业,不过,姑且听听;他在这方面并不专业,不太可能提出有价值的意见,我表示一下感谢和尊重就可以了,不必真的去听。
接下来的反应:
1.能详细地说一说,据您观察,我们在做这件事情的过程中,哪些方面存在问题吗?
2.他的信息源可能来自哪里?有哪些是我们忽略掉的?他的判断标准是什么?
3.如果认识不同,那么,是什么导致了这种不同?专业背景?价值取向?信息来源?
4.感谢、反思与调整;感谢、澄清与坚持。
三
为什么“问题解决者”极少呢?
原因是非常复杂的,可能分别或同时涉及到了观念、价值、个性、、专业能力和职业态度。但是,有一个原因十分值得注意,即有些人并不像自己想象的那样“真的想解决问题”。换句话说,当一个人对自己负责的工作并无强烈的责任感时,经常就会出现这种现象。
他会讲人情,类似的心灵鸡汤会引发他强烈的共鸣。例如“你有什么资格评价别人”之类。因为类似的鸡汤,都不是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而是以自我防卫为基础的。
四
我是一个典型的“吹毛求疵者”。
虽然一直在努力地改正,但彻底消除是不太可能了。当我一旦看到工作中的漏洞,或者我以为的漏洞时,会不自觉地带有责备的语气。我自己也知道,这很容易引发别人的自我防卫意识。
那么,我怎么办?
我是这么处理的。在我的团队中,我说话会保留直接的风格。(可参看“领导为什么往往脾气不好?”)我也会洞察别人的情绪,但是,如果频频引发了自我防卫,我认为,不是简单地需要我调整,而是这个人不能重用或大用。简单地说,这个人不是一个问题解决者。假设我修炼到可以非常悦耳地谈论问题,就能带动他成为高效的问题解决者?我认为不可能。而且他永远无法控制别人的情绪反应,他要成为出色的人,必须学会对别人的情绪加以处理,我一直也是这么做的。
不在我的工作范围内,但在大团队的范围内,我通常也会直率地批评。实际上,这批评许多时候是错的,但批评或讨论问题就是这样,讨论与决策不同,讨论是允许出现各种错误的,讨论更无法防止情绪的发生,美国国会都无法例外。但是,如果讨论或批评始终得不到回应,或者一直被情绪化地对待,或者引发自我防卫,那么,问题就不在别人,而在我。简洁地说,别人并不需要你的意见,你最好闭嘴。反过来,如果需要我的意见,就请接纳我的情绪。因为我不是有意要带情绪的,它是潜意识地跟随了我,是我有缺陷的人格的一部分。
至于团队之外?偶尔我仍然会评论甚至嘲讽(多针对公共事件),但我已经越来越多地保持沉默了。
那么对于类似家长这样的合作伙伴呢?对于合作伙伴呢?我认为,不但要认真地讨论问题,还要在情绪上加以克制。就是说,不但要付出专业上的诚恳,还要有情绪上的自我管理。我想,我在努力中。
五
总结一下。
我期待自己最终能在自己的团队中创造出一种文化。以不直接进行人身攻击为底线,让相互批评与坦率讨论成为一种习惯。不把批评当成一种干涉,因为批评者不会代替你去决策。为此,我甚至需要发展出相应的平台与技术,并不断地在文化上加以申明和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