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自己很难嘛?
我觉得挺难的
因为随着教育的发展,大多数人都接受了普世价值观,人们总习惯给自己造一个完美无瑕的人物框架,然后把自己重新塞进去,那么期间,不满足这个框架的部分,或多或少都会遭到自己的厌恶。我也一样,。偶然间看了一期的“圆桌派,思绪万千,才写下这篇文章。
要说在家看一次电视,真的是100年才会有一次,恰逢上海梅雨季节,把本就因为起床气造成的低落新情无限放大,躺在床上丧到了极点。百无聊赖之际,打开了新一期的圆桌派。
这期讲的是关于原生家庭的话题,从最开始的讨好型人格,谈到后面原生家庭中,父母对于孩子的控制,耐人寻味;倏然间发现,自己真的如同医学院的人体标本一般,赤身裸体展现在四个人面前,被分析的透透彻彻,尤其是他们说到的,人都有甩锅心理,这篇文章最初的出发点我认为也一样,把我这20多年来一直浑浑噩噩,过的并不那样如意的锅,甩给父母。但我后来想了一下,是否要再次重新翻看一下自己以前20多年的人生,做到真正的放过自己;毕竟人都一样,被骂的多了脸皮会厚,伤口被揭开的多了会结痂,和过去的自己做个和解,是不是就能成长呢?抑或是如张爱玲所说那样,虽不是为了爱,却卑微到尘埃中。
普通人
我应该算是幸福家庭的孩子了,三世同堂,父母体制内,18线小城市,没经历过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的现实困顿,也从来没有过家门不幸、父母离异的苦情戏码,除了大学毕业后自愿选择去大城市打拼之外,人生没有任何意外,都是在父母的计划中。
其实早在小的时候,我就被定义成了一个“普通人“;这里不是人们口中的芸芸众生,而是那种,带有自卑感,总感觉会低人一等的”人生第二名。
倒不是父母经常给我灌输这个概念,只是有过很多次,我给自己的定义是这样,这种定义一般会发生在,母亲跟父亲说:“隔壁的xx,数学就是好,这次考试考了100。“”人家XX,就是能,摔倒的时候知道先抬起来头“父母可能并没有考虑任何言外之意;一旦听者有心起来,可能就是另一个世界了:
这次只考了99分,差一分没满分,爸妈肯定不满意。
XX学东西学的真快,这件事不能跟我爸妈说,说了估计又是给他一顿表扬。
我已经记不起来是什么时候开始有这种想法了,只知道,那时候总是拿着玩具自己把自己封闭在屋子里,不愿意父母进来,害怕他们说:“你看XXX,人家在家干啥,天天看新闻,你说你玩这,有啥意思?“他们口中,让我天天看新闻联播,是希望我能知晓时政大事,将来考试会考,还能增加自己的知识面。然而20年过去了,他们所说的考试内容,我尚未遇到,也从来不曾理解,为何时政大事会和知识面相挂钩。但没有人给我解释这些,我也从来没有表达过,因为在我的记忆中,父亲经常见不到面,母亲一如既往的强势,奶奶只是以自己的方式去尽可能溺爱我,有些话,只敢偷偷的跟那些”变形金刚“说,以至于20多岁的某一天,奶奶去世了很久,我回到老宅问我爸:”玩具那里去了?“我爸告诉我扔掉了。那时候心里一阵酸楚;我知道,那些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只敢偷偷讲的心里话,也被一并的埋葬了。后来,这种”普通人渐渐的变成了心中自卑感的来源,一直影响到了现在。有朋友升职加薪,我从来没有替他高兴过,而是暗自鞭笞自己“同期出来工作的人,别人已经升职了,你呢?“看到抖音上的精彩视频,第一反映不是”卧槽,这么有意思啊。“而是”为什么别人就能发现这些东西,为什么我就发现不了?“这种自我厌恶心理往往会让我变得更加敏感,进而衍生出另外一种心理——讨好型心理。
讨好者
我喜欢《人间失格》这部书,那句“叶藏是个像神一样的好孩子“让我对自己的讨好型人格给了最好的褒奖;同时我也讨厌《人间失格》这部书,叶藏的经历让我无法接受。为什么处处为别人着想,尽力对待好每个人的人,人生都有更多的起伏?这真的是我这样的人想要的嘛?
我的讨好型人格在中学的时候就已经凸显出来了,那时候的孩子“江湖气重,受到《古惑仔》系列影响,每个年级,每个班都会有那么几个“话事人”,整个班也分为几个派系“好学生、坏学生、普通生、女生”。好学生们一般与坏学生们没有太多交集,但“抄作业”这项得天独厚的优势,能让他们与坏学生之间保持一个微妙的平衡。女生自不必说,在绝大部分阶层中优势都是得天独厚的,那么普通生和坏学生之间如何保持“友好联系”而不受欺负呢?我相信在那时候,我一直做的很好。讨好型人格最大的特点就是,竭尽自己所能,来满足对方某方面需求。我的父亲是个沉默寡言的人,母亲则是强势的一方,自然我也不是什么幽默的人。然而,为了获得“坏学生”们的庇护,我总是在不经意间,刻意逗弄。有时候是跟老师顶撞,有时候则是故意出糗,还好效果都算不错,经常会引得哄堂大笑,几个坏学生也把我拉入了他们的“行列中”。当然,办公室也没少去。后来,这种思想表现在工作中就是,很多时候,上级发放下来任务,我第一反应是这件事需要跟谁打交道,怎么说才能显得自己谦卑;而不是先想这件事怎么做。有时候在办公室,一天没有做出点可视化的工作报告,总会如坐针毡,害怕会被认为一天都在公司混日子。同事间的话题,其实根本没太大兴趣,但总感觉自己太被孤立,最终还是硬凑了进去。生活上,和朋友出去吃饭,会首先考虑他住的远近,再考虑自己;恋爱中,当女朋友陷入“自闭“状态的时候,总是会绞尽脑汁想怎么样让他高兴起来,忘记不愉快的事。后来慢慢的发现,人经常的讨好别人,或许会再别人心中变得越来越高大;但他却从来看不到,你脚下垫了多少层内增高。这种人生,有时候真的挺累的。
这些故事,我只想到了这里,一方面是记忆有限,另一方面是,已经凌晨1点了,上下眼皮开始疯狂打架了,我想尽快结尾。
20多年前的我,怯弱、自卑,认为一切都是原生家庭的错;那我希望从今天开始,慢慢的接受自己,是什么样的人;讨好型人格本没错,它把属于自己的那份温暖分给了别人些;自卑点也挺好,他让我和别人相处起来,不会那么扎眼,有时候还会被打上“老实、忠诚“的标签。没有哪种人格十恶不赦,就像接受人的不完整一样。此外,去像一个成年人一样看待问题,不要再把自己的缺点,都抛给”糟糕的原生家庭“;如果20年前,你认为他们影响了你,那么以后的人生,你应该自己去做你想成为的人。你更应该拿结果去告诉他们,你们错了,而不是大喊,“拜托了。你们认错吧。”
我20多岁,我决定跟过去的自己讲和。
我20多岁,想认真的活一把。
我20多岁,想完成自己的愿望!
我20多岁,想周游世界!既能朝九晚五,又能浪迹天涯!
我20随,想跟过去的自己讲和,想告诉自己 我很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