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如一夜春风来,互联网+遍地开。近几年互联网+风头正劲,各类国企或事业单位也纷纷加入其中,不乏投入大量资金或人力的国企,却鲜少见到能受到大众认可的产品(最典型的例子估计就要算12306了吧),估计很多人觉得很奇怪:国企单位明明具有资源、渠道、影响面等多种优势,怎么就没办法推出像样的互联网产品?为什么牛逼的互联网产品,尤其是移动互联网产品,都是私企做的?私企和国企在互联网环境下具体有哪些区别?作为之前在一家上市私企公司,目前在国企背景单位工作的本汪,可能对这个问题有些感悟吧。
一、企业文化
我原先一直觉得环境虽然对人有影响,但并不会太大,然而实际上我还是低估了这点。企业基因和企业文化实在是很重要。
1、固有体系和机制很难改变
国企或事业单位基本都属于“盘子大,动的慢”的类型,这与互联网一个重要特性——“快”相比,是一种互斥的关系。虽然现在有很多小型的分支国企,从十来号人到几十人不等,看似也可以以短平快的方式工作,可也很难脱离原本体质下的节奏,拖拉懒散的情况很是频繁。最典型的情况就是时常听到这样的话“这个是领导叫我做的,我也没办法”、“你催我也没用,流程还没到我这,先等着吧”之类。倒先不是说员工有多懒散,而是有时一个决定往往要若干个流程环节才能确定,一件事情得很多人参与讨论后才能得出结果,这个与互联网生存法则中的“快速迭代”模式背道而驰。
而什么样的过程,就会对应什么样的结果。举个栗子,在前3,4年,拿到2台运营商提供的测试手机,一台是中兴,一台是华为,都是千元机的档次,当时觉得那2台手机都差不多的质感和操作体验,团队内部的同事还调侃国产手机不管什么牌子都散发着一种山寨的气息。几年过去了,现在的华为手机和中兴手机早已经不在同一个level。
这种结果,看的见也摸得着。
2、有依赖心态
相比于不少互联网企业,尤其是创业公司“背水一战”的企业氛围,国企内部往往存在一种依赖心态:在外靠政府,在内靠单位。国企单位往往拥有渠道、垄断资源等多种优势,或是与其他央企、国企、运营商建立业务合作关系,恰恰是因为这点,多数国企将互联网产品的发展只是当做众多业务之一,因为有其他可依赖的业务生存方式。
这种心态就直接导致这样一种情况,无法专注地投入资源与精力。退路太多,前进的动力自然就小了。
二、价值观
互联网企业的模式,是典型的用户体验导向,而国有单位则是自上而下的资源导向,自然在价值取向上存在差异。国企内部的工作目标更偏向争取资源,因此重心则不由自主会偏向表面工作。尽管近年来,国资委推动各类创新投资基金,不少国企或事业单位内部也建立了内部孵化机制,鼓励创新,然而对于国企单位而言,重点并非“创新”,而是“基金”。在申请创新基金过程中,不管是提交的各类大量材料、或是审核机制等,多数需体通过数字体现,那如果在实际中并没有符合要求的数字怎么办呢?自然是需要增加水分了,这次增加了水分,那下次也必须对应加上,几番叠加后这个雪球就越滚越大。
另外一个价值观层面的区别:国字号单位更关注偏表面的工作,这样说并非是带有偏见色彩,一个团队的运作情况从员工每天做什么样的工作便可见一斑。举个栗子,所知道的某个通讯类国企下属分公司,每天内部员工有大量的工作是做各类文档、材料、报告以及整理各种数据,上报的数据基本都是在实际数字基础上扩张为3倍甚至10倍,做起规划来大刀阔斧,即便在每年负利几百万的情况下仍然可以做一份3年实现收益过亿的计划。
做事看结果,做人看过程。所以,最重要的的原因——
三、还是人的问题
环境对人的影响不容小觑,一个地方所谓文化也好、氛围也罢,最终的不同都是体现在“人”上。由于国企的分配制度,并非是多劳多得,往往会让人不思进取,久而久之你可能已经失去生存技能,而不思进取的原因往往是觉得自己的工作是铁饭碗,殊不知所谓铁饭碗并不是在一个地方吃一辈子饭,而是到哪里都能有饭吃。
同时,或许会发现一些无所事事的人也和你获得的报酬相同甚至更高,容易产生不平衡的心态(顺便说一下,如果你已经有这种想法,送你一句话——请不要浪费你的大好年华和low逼比low)。
当然国企中也有不少兢兢业业,勇于突破的人,只是不知道是不是巧合,我所认识的国企单位的这类人,大部分都已跳槽或走上了创业的道路。薪酬体系和文化难以吸引互联网精英人才,这或许也是另外一个弊端吧。
是不是私企互联网公司就一定比国企好?
说了这么多并不是吐槽或抱怨,任何事物都会有两面性,国企单位自然也有好的一方面,比如制度相对严谨,对员工更为包容,福利体系相对完善等,周围也有很多值得我敬佩学习的人。而之前也曾亲眼看到私企在fire员工的时候,从通知到让员工走人,前后大概就3个小时,一个小组十来个人的位置瞬间就空了,而他们中很多人当初都是公司猎头高薪挖来的,想来也是残酷。
最后顺便说一句:
不管什么样的环境,总会出现优秀的人,而把自己失败原因都归咎于环境的人,终究到哪里都会是loser。愿你们都能拥有自己的一片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