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是扶贫攻坚的关键一年,这一年仿佛全国甚至全世界都在聚焦中国乡村的发展问题。再加之近期生活中的种种,让我对“乡土”有了不同的看法。
URP、创新创业、论文、比赛等等诸事都好像必须要扣上“农业”的帽子,“农村发展”、“扶贫攻坚”一时被炒得热火朝天,已成为人们追名逐利必不可少的关键词。而反观乡村基层里真正为乡村付出青春热血的人们,他们的生活好似并非如此乐观。
邵安平,企业家,邵家村村书记。以下内容摘自我于今年一月份与他的一次访谈:
“农村这一块对咱来说,应该为老百姓服务好了。但是讲到自己这一块,说句实在话,真是有点得不偿失。很累。现在有一些部门,他压制着你,根本不让你去发展,不让你真正去经营,你怎么办?不让你真正去经营,你一年两年,老百姓还认为你有想法,认为你有领着老百姓致富的能力,但结果呢?一年、两年、三年,也平平淡淡,村也没什么改变。你想让村里改变,不能只争取上边的政策啊,你得村里自己得去想办法去挣钱去发展经济,你不发展经济这个村就没什么变化,老百姓就认为你三年两年以后就无能,就是没有能力。”
访谈结束后,我在想,是的啊,“一将功成万骨枯”。中国乡村五千年的点点滴滴,是靠多少祖祖辈辈的乡村领导班子费心尽力、摸爬滚打才走向今天的新时期的。他们的努力与贡献往往是难以为人知的。艰辛十年,有所成就而不为人知,是不应该的;劳苦数载,种种阻塞未有所成便不被理解,是有悖人道的。
“记前人之志,供来者追思。”我想“村史”的意义大概就在这里吧。首先,它是一个村落发展的点滴历程的记录,是一份珍贵的历史影像;其次,村史理应是一份乡村人的共同记忆,是一份关于部落、社区的归属感、认同感的寄托;再次,我各人认为,村史理应是为那些真正在乡村工作一线勤勤恳恳的劳苦工作者的一份记录和肯定;最后,在今时今日,在乡村工作已被推到风口浪尖之时,村史应该是当下的所有的投身在乡土工作中的我们了解乡村、走入乡村的一把登云梯,借其之力或许我们能直升“村落心灵之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