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诗及注释
于以采蘩,于沼于沚;于以用之,公侯之事。
于以:往哪儿。一说是语助词。
蘩(fán):白蒿。古代常用来祭祀;一说是用来养蚕。
沼:沼泽。沚(zhǐ):《说文》:“小渚曰沚。”水中小块陆地之意。
事:此指祭祀;一说是养蚕。
于以采蘩,于涧之中;于以用之,公侯之宫。
涧:山夹水也。山间流水的小沟。
宫:大的房子;一说是养蚕之室。
被之僮僮,夙夜在公;被之祁祁,薄言还归。
被(bì):同“髲”。首饰,取他人之发编结披戴的发饰,相当于今之假发。
僮僮:首饰盛貌,一说高而蓬松,又说光洁不坏貌。一说这里用为未成年的僮仆、奴婢之意。《说文》:“僮,未冠也。”
夙:早。公:公庙。
祁祁:形容首饰盛,一说舒迟貌。这里用为众多之意。
薄:这里用为减少之意。
归:归寝。
直译
到哪里采白蒿?在那沼泽沙洲上。采来白蒿做何用处?为公侯家养蚕。
到哪里采白蒿?到那山涧中采集。采来白蒿做何用处?公侯养蚕房用。
蚕妇发髻高挽,早起晚归忙养蚕。忙到晚上发髻散乱,才急忙赶回家。
解读
《毛诗序》曰:“采蘩,夫人不失职也。夫人可以奉祭祀,则不失职矣。”认为这首诗是贵族夫人自咏之辞,描述她们尽职“奉祭祀”之事。《诗集传》则认为:“南国被文王之化,诸侯夫人能尽诚敬以奉祭祀,而其家人叙其事以美之也。”认为是其家人所做之诗。
不过,朱熹对于此诗主旨把握不定。在根据《毛诗序》做解释之后,又提出:“蘩,所以生蚕,盖古者后夫人有亲蚕之礼。此诗亦犹周南之有《葛覃》也。”就是说,这可能是讲贵族妇女亲自参与养蚕的仪式。但他只是作为一说备案,并没有肯定。
方玉润则把这一点坐实了。他认为,所谓事,是指蚕事;所谓宫,是指蚕室;所谓公,指公桑。那么此诗描绘的并不是祭祀的场景,而是一大批贵族夫人从事养蚕活动的盛况。《诗经原始》是这样描述的:
“盖蚕方兴之始,三宫夫人、世妇皆入于室,其仆妇众多,蚕妇尤甚,僮僮然朝夕往来以供蚕事,不辨其人,但见首饰之招摇往还而已。蚕事既卒而后,三宫夫人、世妇又皆各言还归,其仆妇众多,蚕妇亦盛,祁祁然舒容缓步,徐徐而归。亦不辨其人,但见首饰之簇拥如云而已。此蚕事始终景象如是。”
但是,众多贵妇去养蚕,虽合于《周礼》,但不合常理。今人则认为,此诗所写的是普通农妇为贵族养蚕劳作的情景。她们到野外辛辛苦苦采集了白蒿,又赶到养蚕的地方喂养照顾蚕。她们“夙夜在公”,从早到晚都在蚕室里操劳,直到晚上才急忙回到家里。
不过,“诗无达诂”,这几种解释都有道理,究竟哪一种更接近本义,笔者就不好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