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社会实践感悟:山的那头是什么?
——以实事求是促进教育事业的思想解放
我跟随山东理工大学“向日葵实践团队”参与本次全国大学生“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及全国“七彩假期”志愿服务活动。秉承着“弘扬红色文化,培育五有少年”的团队精神在山东省临沂市莒南县大店镇开展了为期21天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此期间,团队行程一波三折,满怀期待的启程到热情洋溢的接待最后又遇突发疫情积极响应当地防疫政策,团队成员安全返家进行线上的支教活动。在大店镇八一爱民学校时,只是做过充分的社会调研,我在支教过程中强调“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教学方式也是根据当地乡村教育的调查研究分析而来。
由齐鲁到陇上的路途遥远而我还要因为疫情突然,在回家的路上辗转多个地方,我挺直了腰板在一块狭小的座椅上躺着尽量把自己的肩膀往靠窗的一侧送,以免自己在后面十几个小时中昏昏的压上对面大哥搭过来的脚。火车上我目送着一棵棵树、一簇簇花、一条条河向后退去,听着火车每次鸣笛报的站名,我知道离那个群山环绕的家乡已经越来越近。小时候,一天回一次家;高中时,一周回一次家;大学了,半年回一次家。原来,成长的路就是离家渐行渐远的路。记得小时候上过一次作文课,是一个大家小时候都见过的套路:我们都是大山的孩子,谁知道山的后面是什么?很快就有人抢答了这个问题,他说,是海。我的老师示意让他坐下,转身在黑板上写下:山的那头是什么?“认为山的那头是海的同学请举手”,老师说。马上齐刷刷的都将手举过头顶,老师又问:“见过海的同学请举手。”其实答案很明确了,一群生长在山旮沓的孩子哪儿见过什么大海呢?那天的作文课我记得很清楚,最后老师也说了,山的那头还是山。他的教育方法和应试教育的多数老师一样,乏味而刻板,就这节课也只是简单的告诫我们不要在写“我的家乡”时出现有大海的情况。我就躺在床上幻想自己站上了三尺讲台,看着手中的备课资料,开始对着学生滔滔不绝。可是,两周的课程真的能给学生语文成绩带来有质量的提升吗?我开始了一遍遍的推演,又一遍遍的否定,我追溯着记忆的河流,找出我爷爷、我叔叔、我每一个语文老师的上课方式。嗅着青年的芳华,这段故事掺杂了太多不舍的情感;抚摸少年的逆鳞,这段故事充满了对无知的忏悔;回温童年的甜美,这段故事只有留恋和珍藏。我还是在回忆里找出了这颗“实事求是”的明珠。
实事求是,这是我第一节语文课为学生准备的成语,出自《汉书》中对河间献王刘德的评价:“修古好学,实事求是。”将其解释为:从客观实际出发,研究和探求事物的发展规律。小学语文教学无非是要提高学生成绩,提高成绩就会牵扯到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熟练掌握、对学习生活的习惯适应,对学习目的的正确思考。而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如:字词的读音写法和意义,成语、词语、歇后语等的文化典故与意义,诗歌的背诵、默写和理解赏析,写作的技巧、修辞和手法,句子的结构、解释和作用,文章的思路解析、结构划分、情感赏析,这些都是必学的知识。在准备课程之前我就将其罗列出来,并且强调这些内容的普遍性和重要性,但是在语文教学的思想中我选择以“实事求是”为重点,将其融入到解放学生思想的教育实践中。实事求是,是以客观条件实际出发,探求事物的发展,就是“见相非相,即见如来”,说的通透就要通过见到的各种可能的现象去探寻事物的本质。物的本质先放一旁,学习这是一件艰难且漫长的事情,事情的发生一定有因果、有条件、有可能,条件和可能都会有无数个,是一个不确定的模糊概念,而因果呢在事件发生前是由人主观计划的,在事件发生后又是遥相呼应的,事件一旦脱离人的主观计划进行下去,那某个因就一定会对应某个果。比如:本次支教志愿服务活动的果是培育“五有”少年,而与之对应为什么要培育“五有”少年?对我来说是因为兴趣和责任,对于其他人可能会有其他原因。
因果对于某件事情来说是不变的、是究竟的、是如来的,而条件会促成可能的产生,对于一件事情来说某种条件只会促成某种可能,有无数种条件就会有无数种可能,这就是所谓现象。对于事件的发生,成功者会因为自身所处的人为和自然条件得到一个成功的可能,我们这个时候看到的现象就是成功者的经验、条件和可能,对于失败者也是相同的,我们会得到一个失败的现象。那么我们要是想做相同的一件事情,成功者和失败者的经历就是经验、就是他那种条件下促成的可能,我们得看清楚事件的究竟本质也就是因果,认明白自己所处的条件和条件下产生的可能,如果以成功或者失败的经验生搬硬套,你可能感觉自己在一步一个脚印在实践中做事就是实事求是,那么人家所处的条件产生的可能是你所处条件不适用的。实事求是就是无教条、无经验、无本本,不以一样不一样为判断,以自身条件可能和所求究竟为判断,该干嘛就去干嘛。再次回到语文课程教学,“山的那头是什么?”在甘肃的学生那么崇山峻岭、平均海拔1500多米的山区,山的那头还是山;但是在支教范围内的的山东,有同学就会说在山的那头是海。我们再去反思,为什么当时我们的同学会一个劲的都说山的那头是海呢?现在就很明显,总是以教条经验的教学方式教育正处于想象力丰富、创造力非凡、模仿力超群时期的孩子们,是在以实事求是之名进行教条禁锢。
我上课查阅《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的相关赏析资料,苏轼描绘了当时在西湖上发生的一场暴雨,可能会有人遇到这种情景会产生一定的情感触动,但是在我上课过程中和孩子们沟通中发现在孩子们眼中就是简单的写景诗,我们通过对情景的赏析学会对大自然景色的描写,但有资料解读:“对自身境遇的不满,希望自己以后能够再获得重用的心情。”教育事业的发展不是唯经验、唯本本、唯教条,实事求是的教育就是立足自身条件去进行思想解放。当然,既然提出了以实事求是促进思想解放,那这个解放就不只是解放学生们的想象力、创造力、模仿力等能力,还有对教师的思想的解放,因为我的身份还是个学生,所以在这里就不具体分析教师创造力的决定因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