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立身行事注重的是“我应当”,而人们往往倾向于“我愿意”,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审题】
1.分清几元,抓住关键词:
二元关系:“我应当”与“我愿意”。①“我应当”,属外部规则,是社会的;是社会外在对人的要求,以及自己根据理性,分析现实,做出的判断。②“我愿意”,属内部意愿,是个体的;是自我的情感倾向,依据感性,对自己的行为动机做出的阐释。
2.厘清关系,辩证思考:
并列关系:在一些情况下,“我愿意”与“我应当”可以并存。
矛盾关系:“我应当”与“我愿意”有时会有矛盾,理性与感性冲突,个人内在需求与社会外在规范发生矛盾。这时,应该遵从理性。
递进关系:“我愿意”是“我应当”的基础,没有“我愿意”的支撑,“我应当”就缺乏动力,甚至不能实现;“我应当”是“我愿意”的升华,社会运行,个体的发展,都需要以“我应当”为规范。人的成熟在于从“我愿意”走向“我应当”。
当然,也可以把“我愿意”当成是“我应当”的升华,即将应作该做之事,变成想做要做之事,内在情感认同“我应当”,外在行为体现“我应当”。这时,“我应当”就成了“我愿意”。
离高尚更近,离平庸更远
文/沈周霄
立身行事注重的是“我应当”,而人们往往倾向于“我愿意”。
前者,谈人与社会相处的准则;后者,讲个人的意愿和情感倾向。“应当”,是一种理性思考后的责任和义务;“愿意”,是一种源自本能感性的欲望与诉求。
人们行事往往倾向于“我愿意”。这个很好理解,追求快乐、满足欲望是人之本能。一条山路,艰辛而枯燥;一条山路,平坦而美好。面对这两条路,我想大多数人都会“愿意”选择后者。“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里的小人并非贬指,而是指普通人,与君子相对的“平民”。其实,大多数人不就是普通人吗?遵从内心,驱从欲望,并不可耻,更无可厚非。没有对“利”的追求,没有对千千万万个“我愿意”的尊重,社会如何繁荣?企业家松下幸之助说,在商业社会判断一件事是否正确,就是要看这件事所带来的正面效果是否大于负面效果:这就是“利”。
多数情况下,“我愿意”与“我应当”之间并不矛盾。作为企业家,追逐自身的利润,承担企业的社会责任;两者间不是零和的取舍,可以是和谐的统一。任正非、马斯克、宗庆后这些著名的企业家,不都是通过发展自己的企业,为国家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吗?愿意与应当、感性与理性、个人与社会、欲望与责任,常常是互补与和谐的。
也有些时候,“我愿意”和“我应当”之间会产生矛盾,甚至对立。适度的欲望,是动力是引擎;极端的欲望,却会把人推下悬崖。这时,基于理性的“我应当”,就是勒住“我愿意”的缰绳。
从小的方面来说,相比于读书,很多人会更愿意玩游戏,但是一旦放任玩游戏这个“我愿意”,那么人就会成为欲望的奴隶,玩物丧志。从大的方面来说,相比于国家大义,很多人本能地会更珍惜自己的生命,但若没有闻一多、董存瑞、刘胡兰这些“舍生取义”的志士,我们又何来今天这样美好的生活?
我们再来看孔子的名言“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当基于社会的“义”与基于个人的“利”,彼此矛盾、甚至对立时,我们怎么抉择?孔子给出了答案:我们要向有学问有德行的君子学习——“喻于义”。
人之所以高贵,就在于他不仅有本能的欲望,更有超越本能的理性。所谓高尚的君子,常常是这么一群人:他们用“我应当”的缰绳驾驭着“我愿意”的马车,奔驰在或崎岖或光明的道路上,“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顾炎武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们中的大多数,都是平凡的普通人;但“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当我们懂得用责任驾驭欲望,用理性约束情感时,我们就离高尚更近、离平庸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