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活该西洋乐器冷场
原本躁动的现场气氛,都会随着这几个西洋乐器的上场而陡然消散,每次都是这样
电声的演出激情彭拜,热舞的观众尖叫呐喊,到了我们这里,戛然而止,剩下的只有平静
观众不再尖叫,不再欢呼,甚至不再紧盯硕大的舞台,纷纷拿出手机,刷着几英寸屏幕
但是也会有几个前排的人对着我们拍张照:看,今天晚会有西洋乐器哎!!然后发了朋友圈,仅此而已
这个问题很严重
我一直都想知道为什么
前几次演出我们确实有问题,话筒的问题。我们乐器发出的声音不一样,调音不及时造成了某种乐器声音过大或过小,再加之学校的音响,使演奏没有原先在室内的效果,但这个问题已经得到了解决。
可是退一步来说,就算我们达到了原有的效果,就能得到观众的关注吗
答案应该是不能吧
以前一直觉得是大学生很少涉及这个领域,换句话说太高雅而至于学生都欣赏不了。这种自命清高持续了很长时间。但是音乐既之为艺术,就是为了愉悦身心的嘛,如果说大家都欣赏不动过那就与艺术的目的背道而驰。也许是我们自己的原因吧。都说我们表现形式不强,都说我们的思维太固有,我们总以为观众知道我们在干什么但其实观众并不明白我们的意思。公说公有理,都是自己的观点。在小时候就开始学单簧管。现在回想起来好像只有小时候的演出有人鼓掌喝彩,因为那时的演出的观众都是音乐班的老师和家长,为自己的孩子鼓掌可能是家长觉得应该为之的事情吧。一到了学校里,就成了冷场。
或者也许是我这个人多愁善感太矫情,你们演奏的乐曲总不能让大家在下面欢呼呐喊喝彩吧?那样不会破坏演奏吗?也许是对的吧,我们还想要什么呢?也许是想要一份尊重?还是一份谢幕时认真的掌声?
去年看了小品队的喜剧人之夜,队里今年一直想搞个交响乐之夜。想法很好,需要解决的问题也很多。当然真的搞起来了是好事,需要我单簧管的地方我也绝对支持。我觉得比交响乐之夜更重要的是学校学生的音乐素养的问题,换而言之是这个教育的问题。也许这么说就太宽泛了,就不是能改变的问题了,但我觉得这就是问题的所在
君子六艺:礼、乐、御、数、书、射,常言也道:琴棋书画。不说样样精通,起码对于大概的知识总要有一个了解吧?不说认识五线谱,最起码认识基本的乐器吧?长笛和单簧管,二胡和小提琴要能分得清吧?也许这又和一个人的谈吐和见识有关了,但是我觉得这应该是人起码的,基本的,尝试,就像你能分得清火车和高铁一样的基本。
但那些不是我们可以改变的。现实是,西洋乐队面临电影《百鸟朝凤》里面的悲哀。这次新生晚会变成了音乐剧,冷场有所改善,可是不能每次都是音乐剧啊,那样西洋乐队就要改成音乐话剧社了不是?非要迎合世俗来博取收视率吗?
对的这是市场经济,我们为了迎合市场就不得作出改变,但是我不想自降身段。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吗?也许需要长的思考吧,就交给学弟学妹了吧,辛苦你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