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年少轻狂时,以为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好男儿志在四方,世界这么大,怎可安于一隅?时光荏苒,人到中年,生活不再只有诗和远方,还有老婆孩子睡炕头,说走就走的旅行已不再可能,作为家里的顶梁柱,如何赚取人生第一桶金才是当前第一要务。而时间继续向前奔走,直至暮年,青丝变白发,闲暇之余回想这一辈子,不管是儿孙满堂还是孑然一生,不论富贵还是贫穷,只要活着的每一天都没有虚度,那么就能坦然接受大地的召唤,内心宁静有如寺庙里的和尚。
于我们普通人而言,人活一辈子,不求闻达于诸侯,只要平平常常,无愧于自己内心就够了。
在《活着》一书里,福贵的一生在外人看来无疑是苦难的一生,家道败落后被抓了壮丁,好不容易死里逃生,与亲人团聚,接下来几十年亲人相继离世,白发人送黑发人,最后剩下他和一头老牛相依相伴。如此凄惨的一生,真是见者伤心闻者落泪。
可是,正如余华本人在他的一篇序言里所说的: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在福贵自己看来,他这一辈子,除了苦难,更多的是幸福和快乐。他有无条件包容他的父母,有勤劳善良爱他的妻子,他的一双儿女听话懂事,女婿更是百里挑一的实干家,而外孙呢,聪明伶俐,几乎继承了他们家所有人的所有优点。
拥有过这样完美无缺的家庭,即使现在物是人非,只要回忆还在,对福贵来说,每一次回想过去,都是此生又是一次重度。
相对于整个世界或者整个国家来说,我们某一个人或某一个家庭,渺小如沧海一粟,世界不会因为你个人的家庭的变故而停运,生活只有顺着潮流不断向前,如果你非要止步不前,甚至逆行,那只有被排挤淘汰出局!
我们都知道鲁迅先生笔下的祥林嫂,她的经历和福贵很有相似之处,都遭遇了亲人相继离世,但两人的生活态度却截然相反,祥林嫂逢人就诉说她的悲惨境遇,沉迷于悲伤无法自拔。听者最初可能抱着好奇心理来听听,顺便赔上几滴眼泪,时间长了,还有谁愿意去无休止地听你絮絮叨叨,大家都要忙自己生活呢,祥林嫂不考虑自己从悲伤中走出来,在那样一个吃人的社会,还指望谁能帮她呢!
福贵经历生活接二连三的重击,心里越发看的透亮了,死者长已矣,生着还得且偷生。在最后一个亲人,苦根,也离世之后,他存钱买了苦根盼望已久的牛,牛也是半个人,可以干活可以做伴可以说说话,还可以把它当成家人去爱。
既然活着不易,苦中作乐也未尝不可。就像福贵那样,即使只有老牛相伴,也要假装家珍,友庆,凤霞,二喜,苦根都在不远处劳作,这样,生活也就起劲了,即使皇帝招他做女婿,他还嫌路途遥远不肯去呢。
人生苦短,收起长吁短叹,经营好自己的小日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