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年酒
腊月二十九这天,基本上该准备的都准备了。有些边边角角没弄好的,再略微调整下也就齐活了。
这天的中午饭很丰盛,很轻松就做出几个菜,村里的小卖铺买上一瓶白酒。父亲高兴,母亲也高兴,兄弟姐妹也高兴。
一家人围坐在小饭桌前,惬意的夹几口菜,回望一下过去,展望一下未来。
父亲喝了酒略微泛红的脸上洋溢着笑容,母亲可能也会喝上一点白酒,放松下心情。
小孩子基本没有饮料喝,富裕些的家庭最多买一瓶葡萄酒,说是酒,其实还是果汁。
吃完午饭,基本上没什么事。可能会在家写些作业,不过也是心猿意马,老想着出去放炮(炮仗、爆竹)。
其实一放寒假,就开始给父母要钱买炮了。
那时候种类不多,主要是挂炮(鞭炮)、砸炮、摔炮、雷子炮、两响炮。
挂炮就是由好多小炮编在一起,外面是红色的纸包裹,一经点燃,噼里啪啦,很快就纸屑满地,青烟升腾。
这太快了,没有什么乐趣,于是就拆散了,装在口袋里,一个一个的点,一个一个的放,插在墙缝里,拿香点燃的一头,一杵,点然引线,呲呲两声后,啪的一声,哎呀,非常有趣。
至于没响的哑炮,也没关系,把它拦腰掰断,把里面的药面儿倒出来,拿香一杵,火药哄的一下燃烧完,也特别好玩。
只是运气不好的话,突然燃起的火药会把燃着的香头给冲灭。需要重新点燃。要么是用火柴,要么在火炉上点燃。
觉得单调了,也会搞些创新。两只小炮的引线扭在一起点,有时会前后听到两声响,有时候一只把另一只炸哑巴了。
把炮的引线放在香未燃烧到的部分,然后就不注意它。多半是玩到最后,快要回家的时候,才会这么干。
在家里听到这个“延时炮”的声响时,心里有很大的成就感。如果没响,拿着手电筒也会再去看看。
砸炮,在一张的旧报纸上,横竖排列着橙褐色的火药面,大小跟图钉的头差不多。把它一个一个的撕下来,用砖块,石头,或者锤头轻轻一砸便响。
砸炮还是铁条枪(链扣枪)用的火药。
链扣枪的做法也很简单,用一根硬度高的铁条弯成手枪的形状,用几个自行车的链扣叠穿在铁条上,讲究的就拿一个子弹的弹壳用铆钉装在第一个链扣上。
然后用铁条做一个“撞针”,再用自行车的内胎剪成皮筋,一头挂在链扣上,一头挂在撞针上。
然后错开头部的2-3节链扣,这也是撞针的头部撞到的位置。把“图钉”从报纸上抠下来,弄成小块装填在链扣的孔中后复原链扣。
然后向后拉,撞针的末尾挂在枪架的末尾的铁条上。然后扣动扳机,利用杠杆原理,末尾的铁条下降,皮筋收缩,撞针准确无误的撞进链扣装火药的孔中,砰的一声响,击发完毕。
摔炮的安全系数比挂炮高,它的核心还是砸炮。
它用两个小圆形土块,加一个砸炮,放在圆形土块中间,土块中间的缝隙用纸条围裹,粘好。它不用点燃,拿起一个摔在墙上或其他硬物上就能响。
雷子炮,也和挂炮一样,编在一起的,用报纸包裹着的,个头较大,威力也大,很少玩,除了要逞能的时候。
两响炮,差不多有拇指粗细,引线在一头的外侧,点燃以后,地上一响,腾到半空一响。故名。玩的也少。
接祖先
小孩子忙着玩炮仗的时候,父亲则忙着拿着香和纸钱,到田地里老一辈的坟上去。
中国的传统思想是“事死者,如事生”,在《弟子规》里也有书写。
对待死去的长辈,就像他们活着的时候一样,请他们回家过年。去上坟之前早已拿出家谱,这个家谱是总家谱的分支,上面只写着比较直系的祖先。挂在正房的中堂位置。
桌子上放香炉,有用升子(盛粮食的器具)的,最不济的用个白酒盒子,只留下半截,装上土。
桌子前放一个金属盆子,供烧纸钱之用。
有照片留存的祖辈们,把他们的照片放在挂着的家谱下端,靠墙斜放。
到坟前,焚香烧纸,烧纸钱要在坟前的画圈,表示只给一个人烧的。口中念叨有词,大概是请回家过年一类的词。
纸钱在坟前焚烧完毕,燃着的香则要带回来,插在事先放好的香炉中去,在金属盆里燃烧纸钱,对着列祖列宗下跪叩三个头,起身。祖先就算接回家了,每日里都要燃香供奉。
更多精彩,请见《来,回忆下童年的春节趣事(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