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对语文学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是统编教材大大增加了古典诗词内容的比重,同时也是老师教的难点和学生学的难点,那么是否可以用一个“套路”,让学古诗词变得“有章可循”呢?通过实践和思考,我觉得可以这样进行:
首先在读准字音、读顺诗句的基础上,我们通过以下“五步曲”来实现。
第一步:解诗题。古诗词的题目通常彰显诗词的主题或主要内容,《咏鹅》就是对鹅的咏赞,有的则交待了作品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线索,《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就是这样的典型。通过看到一篇古诗词,准确地解读出诗题的意思,就大概对作品内容有了初步感知和把握。
第二步:释诗意。
解释诗义是学习古诗词最基本的要求,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能力。简单的概括,常见可以用“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借助插图,发挥想象增补”等去实现。
而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发现诗人为了音律对仗规则,加上古今语言习惯的改变,有的诗句在解释时还需要对语言顺序重新组合,如《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中“七八个星/天外”的意思解读时,就应该按照“天外/七八个星”才通顺,所以“语言重组”这一条也很有必要在教学中强调。
第三步:品妙笔。
古诗词用笔凝炼精巧,字字句句都蕴含着诗人的绝妙构思。学生在用心品味、反复斟酌的过程中,能进一步走近作品,与诗人交流对话,从而提升语言文字的品鉴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再以《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为例,“翻墨”写出了暴雨来临时乌云压顶的气势和压抑,这样的比喻形象而又充满了新鲜感。“卷地风来忽吹散”中的“忽”就写出了卷地风的威力以及速度之快,凸现了夏季暴雨骤来骤去的特点。
第四步:知背景。学古诗前,我们通常会对诗人做以简介,而这样的简介通常是比较基础的知识性普及,如诗人生活的年代、有何称号、地位、代表作等等。我们都知道,任何一个作品的创作,都是诗人在特定的环境、心情、境遇下“触景生情”的产物,如果向纵深处学习,这样基础的简介肯定是不够的。就如《宿建德江》这首诗,如果不了解这首诗是作者孟浩然仕途失意在回乡途中所作,又怎能理解那句“日暮客愁新”中“愁”在何处呢?所以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可以说对理解作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五步:悟诗情。
“诗因情生”、“一切景语皆情语”。品悟古诗词作品表达的情感是我们学习古诗词的最后一站了,如果前面几步进行得扎实,那这终极目的其实倒是自然水到渠成了。或对祖国大美河山的喜爱赞美,或因背井离乡的思乡愁绪,或与故人离别时的不舍和祝福,或为腐败朝廷的深恶痛绝,或抒保家卫国的豪情壮志,或因壮志未酬的不甘愤懑……总之,如果你能真切体会到诗中蕴含的那份深情,那么你就真正走进了诗人的内心,诗词也就真正成为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的伟大密码。
以上内容只是我个人对学诗词的一些思考和建议,或许有不够恰当之处,在实际操作中,这些步子或可删、或可调、或可补,自己可结合实际情况灵活掌握吧。
最后,我还想格外强调:学诗词,“读”非常非常重要,它一定是要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必须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