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起心动念,到手起刀落,我大概花了三年的时间来策划“撤离职场”这件事。
在我十五年的职业生涯里,三次换工作我都是裸辞,“骑驴找马”从来没有在我身上发生过。
朋友调侃我是因为“不差钱”,所以才有资本这么潇洒。我觉得这种结论下得简单而粗暴。
首先,判断“差钱”的标准对每个人来说是不一样的。身边有些朋友,一个月的开销在1万上下,月收入也差不多是那个数,他们始终觉得钱不够花;
还有些朋友,一个月赚7,8千,每个月能存下3,4千,他们觉得平日里完全够花了,几年下来,也俨然成了小富婆。
其次,每个人对于“差多少钱”才会撼动他们的安全系数,也是各不相同的。当问起“你认为你的账户里有多少余额,你才会考虑辞职不干”的问题时,每个人的答案千差万别。
“我的账户里要是没个百八十万,我都不敢轻易辞职”,我那做成本控制的闺蜜对我这样说道。我让她算给我听,她这个数字是怎么算出来的,她拿着计算器,在我面前一顿猛敲。
具体的算法我没记住,只晓得她是用静态的算法,覆盖了所有的动态因素。
我们谁都无法准确得预估出未来三年的样子,但是有一点是确定的,你必须是在持续的进化中,未来才可能不比现在差。
而且就人生这条长线来看,保持动态平衡才是最安全有效的吧?
辞职的缘起:
想离开财务行业这个念头,在工作了三四年的时候就发芽了,因为我实在讨厌成天和数字打交道,但一直拖到了第十个年头也没具体的行动发生。
期间我尝试过涉足一些新的领域,学几门新的学科,比如,花了三个月的时间学习“精油的顺势疗法”,又花了大半年的时间考了“国际注册营养师证”。
但这些技能都没能帮助我顺利转行,原因是我每次面临选择时,都选了那条容易的路来走——留在老本行,毕竟赚钱容易。至于对工作的厌倦,还没有到致使我“抑郁”的程度。
边抱怨边干着,一直到了儿子的出生。那年我工作满12年。
作为一个新手妈妈,也作为一个尚爱阅读的人,育儿书籍我翻阅了不少,方法论也看了很多,但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一个问题——我怎么才能教出一个快乐的孩子,当我自己是个不快乐的妈妈时?
事实证明,敦促我们做出实质性改变的,大都源于我们至亲的家人。
职业生涯迈入第13个年头的时候,我换到了第四家公司,拿到offer的同时,我也做出了一个决定——这是我上班的最后三年。
当我把这个决定告诉我先生的时候,他沉默了一下,说:
“我也有个决定想告诉你,我近期就准备辞职了,真正开始创业”。
我稍有点惊讶,但随即点点头,接着是一段更长的沉默……
我们俩都不善于理财,婚前各自带着的那点真金白银也已见了底,儿子又刚刚出生。论时机的话,完全不算什么好时机。现在细想起来,当时的决定真有点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孤勇。
在当时的情境下,我没有改变决定,而是想着如何在这三年里,把基本的生活保障尽量做充足。对于先生,我也没有任何的期待,既然他毅然决定进入创业大军,我就应该支持。
选择更难的那条路走,有一个实在的好处——逼迫你学会很多以前懒得学的事情,比如理财,比如如何合理支配资金,比如如何获取家人的支持,比如如何发展新的技能。
三年之约很快到来,2017年6月,我的职业生涯满15年时,我彻底离开了这个行业。离开时,我预留好了孩子三年的教育基金以及旅游基金。
毫不夸张得说,我儿子从9个月开始,一直到现在的5岁,几乎是在旅行的过程里长大的,每年有将近一半的时间,他跟着外公外婆满中国满世界得跑。
旅行给他带来的利益,在短期内并不会像上补习班那样显而易见,但是从长远来看,他的优势已经初露端倪。
而我之所以预备了三年的资金,源于我对三年的迷信吧,以往的经历和经验都告诉我,大抵三年的时间,任一事态都会有从量变到质变的发生。
辞职后的状况:
1、收入
“面包”是必须要有的,我靠着一些“散工”的活计,每个月的基本生活开销可以满足。这些活计大都和文字,瑜伽有关。这些年的热爱延续至今,也应了那句——赚钱的事情你未必热爱,但是你的热爱迟早会让你赚到钱,如果眼下还达不到,只是时间问题。
没有辞职前的我很难想象,没有了手上这些收入的日子该怎么过。辞职后的这半年,我除了保留下买书,泡咖啡馆,看电影这几个消费习惯,其他的则统统削减,比如一个月买四五件服装,一两双鞋,一顿动辄四五百的餐食,一套近千元的瑜伽服,以及隔三差五的应酬费用。
“清心寡欲”的生活方式让我距离极简生活近了一些,我没有感觉到丝毫的贫乏和无聊,相反,内心多了一份从容和淡定。我知道我可以没有什么,不能没有什么。
当你把一件件事情和物件放下后,孰轻孰重在心里会愈发清晰。而在那之前,我坚信所有的事都重要到不能舍弃。
2、每天做的事情:
瑜伽
周一到周五的早上5点15起床,赶一个小时的路程去瑜伽馆练早课的习惯,已经有三年了。辞职后的不同是,我不需要在结束后着急忙慌得赶去公司打卡上班,我可以在洗漱完毕之后在休息室的沙发上看会儿书,等地铁的上班高峰过去了再离开。
也可以到常去的店家,吃顿悠闲的早餐,边吃边看简书上的各个大神的文章。那份宁静和惬意,与幸福无缝连接。
阅读
因为有了大把的时间,所以我把家里屯着的书一本本的翻阅过来,那种爽快和满足感无与伦比,和吃货们把一盘盘的美食尝个遍,大概如出一辙吧。
把时间投入在阅读里,还有一个特别的好处——有益于控制体重。在没事儿干的时候,特别容易犯馋瘾,尤其以前在办公室的时候,到了下午犯困的点儿,几个同事就会组团点外卖,什么饮料啦,甜点啦,即使是自己不感兴趣的,凑着人多热闹,也会吃一点。
写作
这是我从2017年2月1日,注册了简书之后一直在坚持的事情。写作这件事,在读书时不曾间断过,工作后却被搁置了很多年,现在又重新捡起。
在写了一年之后,我对和菜头的一段话有了更切身的感受,他曾在文章里说到:
坚持写作的人都获得了来自写作最大的祝福——清晰而准确得感知到时间的效用……感知到时间是如何流动的,又如何在自己身上发生效果的。
人们常说现在的人太浮躁。什么是浮躁?当一切都在追求效率的时候,人们就失去了对时间的正常感知,进入一种极为狂躁的状态。
写一篇文章所需要花的时间,迫使我去用心观察自己的节奏,而且我发现只有当我踏在自己的节奏上时,我才能找到所谓的“心流”——专注于当下的时刻,我和文字浑然一体,我手写我心。
陪伴家人
这半年的大部分时间,我都是在家里度过的,所以和家人待在一起的时间成倍增加。
儿子自然是最开心的,我陪伴他度过了暑假和寒假。我的妈妈也是极为高兴的,我坐在哪里看书,她肯定会待在距离我不超过一米的地方。她“打断”我的时间间隔也极为精准,半小时一次。
“不好意思哦,我打断你一下”,而当我抬头应允了她之后,她仍会继续她的话题,我丝毫没从她的状态里找到她有不好意思的态度。
都说父母年纪大了之后,最需要的并不是你给了他们多少钱花,而是实实在在的陪伴,陪伴的内容不在于有多与众不同和精彩,恰恰就在这日复一日的琐碎里。这些琐碎,在我以前看来都是无聊透顶的事情。
有不少朋友问过我:辞职这半年,家人没有催你快点找到新的工作吗?
我想,之所以他们会这样问我,一是出于关心,二是好奇,假如他们换作我的处境,家人会不会支持。
你若坚持,他人就会支持。
倘若你坚持要去做一件事情,一定是你深思熟虑,安顿好一切之后才做出的决定,即使斩断后路也不怕前方会无路可走。
如果家人始终不支持你,大概有两种原因。一,你很少支持家人的决定,习惯给对方泼冷水;二,你做事时常凭一腔冲动,少有坚持到底,也因此惹出诸多麻烦,总是需要家人来给你扫尾。
曾有个同事,比我小十岁,在我离职前的最后一个月里,她时常来和我聊天,说她很羡慕我的决定,表明她不想干财务的工作。
我问她,有没有其他想做的事情,她说,她想学做西点,以后开个小的西点工作室。有这么好的想法,我问她为什么不去实践呢?
“我想去的西点学校的学费太贵了,一年要八万呢!我爸妈肯定不同意。他们总说我心血来潮,三分钟热度,干什么事情都坚持不了。”
“你可以先自己攒点钱,找个便宜点的地方学一阵,或者在网络上看那些美食博主的教学视频。你爸妈看见你这次是动真格的了,应该会支持一下的。”
“嗯……再说吧……”
就在那一刻,我仿佛看见了十年前的自己。我知道在成长的过程里,有些阶段是无法直接逾越的,有些阵痛是必然要承受的,但是我们可以努力缩短阵痛所维持的时间,让自己的成长快一点,再快一点。
把辞职的前前后后,以及这半年的日子记录下来,是想告诉身边很多想辞职,但是又不知道该不该辞职的朋友们:
换一种生活方式,未尝不是重新生活一次的契机。也许一段时间之后,我又会认真得去工作(不是上班),但必须是我喜欢做的事情。折腾来折腾去的前提是,你要把外界的嘈杂声降到最低,才能听见你心里的声音。
辞职需要勇气,更需要理智。如果你不知道辞职之后该做些什么,甚至连辞职后基本的生活保障都没有,那就再忍一忍,先待在自己的坑里。但同时去多尝试一些自己不曾做过的事情,学一些新的技能,哪怕暂时看起来这些技能根本就是“无用”的。
比如利用业余时间学习绘画,学习弹琴,学习编程,或者纯粹就是去运动。你总要找到那么一两件,你热爱的事情。
寻找到你的热爱,并且长久得爱下去,你的热爱会反过来,引领你发现内心向往的生活方式。有句话不是这样说嘛,
如果不及时按照自己所想的活,总有一天会按自己所活的方式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