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岩松老师在一个采访里说,现在的大学生读的书太少了,感觉有些研究生就像高中一毕业就上了研究生,大学生该有的阅读量一点也没有。说实话,我之前只要听到类似的言论就焦虑得不行,这种焦虑转化到行动上就是,我拿到一本书就极其迫切地想把它读完,为我那可怜的阅读量添上一个数字,而在读的过程中,我基本上是读一会就要看一眼手机,根本看不进去,找不到废寝忘食读书的感觉。
为什么现在我们可以抱着手机看到眼睛疼,却再也读不进去书了?其实原罪不在手机,我们还是得从读书这件事上找原因。
首先,我们现在读书的目的不明确了。你为什么读书?一本考研宝典,读完了可以让你考上北大,你能读下去吗?读不下去咬着牙也要读下去。一本名著,读完了可以让你提高审美水平,丰富人生阅历,改善思维模式,你能读下去吗?可能就难了。很多时候我们不知道为什么要读书,没有切实感受到书到用时方恨少的痛,就没有那么强大的力量促使我们去读书。
而且,拿起一本书读下去,我们是在和人类的思维惰性去对抗,因为人的大脑是不喜欢思考的,思考会消耗能量,让大脑感觉到疲惫。我们打开手机,任何一款APP都会帮我们思考,它们会利用大数据筛选我们的喜好,检索功能根据关键词就可以帮助我们瞬间找到想要的东西。但是读书通通没有这些智能手段,全过程都需要深度思考,伴随着大脑思考疲倦,我们往下看的意愿也自然就降低了。
还有,读书的过程是孤独的。人类祖先是群居动物,人是天生讨厌孤独的,是会本能地抗拒离开群体的感觉的。我们在公众号、小红书、微博、B站,任何一款软件上看知识分享,都会有很大的一块评论区,我们可以发现很多人都在和我们关注一样东西,大数据也会自动把我们和同样喜好的人放在同一个群体,让我们一起狂欢。而读书的时候,我们面对的只有书本和我们自己,好不容易被激起来的一点兴奋感,也只能在心里自己消化。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就算要读书,也更多地扑向可以点赞评论的电子书,而不愿意捧着孤零零的纸质书本了。
这样分析起来,你有没有发现,读书其实挺痛苦的。没错,任何一种逆天性弱点进行的训练都是痛苦且能够锻炼人的,这是读书的痛处,也是读书的价值。所以,你要想一些比读书更痛苦一些的办法逼自己读下去,比如你可以通过每天写东西来发现自己的弱点,用输出倒逼输入,比如,你可以在读书的时候把取悦自己天性弱点的手机丢得远远的,告诉自己,不进,也无处可退。
总之,你要逼自己读下去。读书的时候,不要想着阅读量,不要想着什么丰富人生这类摸不着的空话,只想着当下的你——当下的你,是需要读书,并且享受读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