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们的高校辅导员都一直致力于与学生保持正常通畅的沟通,希望与学生“心与心零距离”。但是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着实困难。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极具中国特色的高校创新工作。该机制体系自其建设至今,被不断验证。当前的高校思政工作体系往往发端于学生的档案投递过程。而这个工作模式已经延续了半个多世纪——从新中国第一批大学建设开始,我们的老师对学生的了解就是来自于其“学业”的起点。
事实上,随着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演进,倚重学业筛选机制进入高校学习的学子们,其来源和分布相较于21世纪初期乃至之前的学生,其实有着更多样化的可能性。随着这一代享受和平年代、富足物质、海量信息多重汲养的青年人越来越多的到了高校入学年龄,如何面对这样的学生,如何实现我们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育人职能成为了一个值得广泛探究的课题。未来3年内进入高校的学生——也就是当前正处于普通高中求学的16岁-18岁的青少年,其成长的家庭环境和面对的信息量将直接决定其入学后的发端。而这一发端将可能对其高校学习生活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高校思政育人的工作除了不断跟进迭代最新的技术,笔者认为应当从机制建设层面把对学生的认识和了解在时间维度上往前推进一大步,即把学生的成长家庭作为起点进行探索。当前的技术水平也足以支持原先看起来不可能的信息存储工作。
具体做法,可以按照“原生家庭档案建设——原生家庭与高校学生核心素养相关性分析——学生生涯发展分析”的三个部分进行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