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女孩
——读艾玛·克莱因《女孩们》有感
我是女孩,今年二十二岁,第一次从这个性别审视障碍的世界中醒来。
我刚刚读完艾玛克莱因的《女孩们》,第一次为“我是个女孩”这件事而清醒地意识到过去对自己的认知有多么差劲。“在这个世界上,只要是身为女孩,就会妨碍你相信自己。”我原先以为的“女孩危机”是指那种现实世界对身世悲惨女孩的一种残忍,它是具有随机性的,不会所有女孩读书读到一半就被卖掉或者自己跑走,不会所有女孩都会被花言巧语的男孩骗走,不会所有的女孩都对现实没有成熟的接受能力。
很多时候,国产青春片和晨间剧都会以正能量的姿态告诉我们,女孩子是一种充满着阳光味的生物,她们朝气蓬勃,欢声笑语,纯洁无暇,就像《裂缝》里住在修道院的公主或者是《俄罗斯方舟》中嬉笑着奔跑在长廊里花环姑娘。
好像作为女孩,天生娇柔,惹人怜爱,仿佛女孩们从来没有蜷曲在世界某个照不到光的角落,等待着被拯救,被拥抱。
但理想与现实有很大的出入,这本书引起了我很大的共鸣,因为存在着一种身为女孩不曾勇敢面对和认真审视的一个问题:正在成长中的女孩们,无论在哪个年龄段,我们都面临着一个巨大而潜在的危险。
女孩们永远像个涉世未深的巨婴,对自己极度不自信,有着深深的自卑,渴望被关注,渴望被需要,渴望被补全,渴望被完整,就像渴望被风吹起的裙摆。这个时候出现在女孩们生命中的某个人或某件事都有可能完全改变甚至毁灭她的人生轨迹,走上一条万劫不复的路。
哪怕那个人一无是处,罪大恶极,那怕那个地方混乱不堪。女孩们如飞蛾扑火毫不犹豫地抓住那一点光芒,希冀于他人漫不经心的温情之下。
这种类似于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症状几乎存在于每个女孩身上,女孩们被男孩无由来的自信所倾倒,放弃相信自己,感受自己,成为自己。跟着一种没头绪的洒脱,对生活产生一种逃离的快感,并且开始被读书无用论和功利主义打动。
可怜的女孩们,这个世界用爱的许诺把我们喂肥。我们如此需要爱,可是得到却是这样得少。我们缺少的仅仅是一个打动吗?那些泛滥着情爱的偶像剧,那些用“斩男”和“女王”这样的词描述的衣物把我们本身存在的喜好夺走,接着女孩们的梦想被粗暴的蛮力踏碎,手猛力扯开她们牛仔裤上的扣子,公交车上男人对他的女朋友吼叫,没人会看过去一眼。
多么可怜而又糟糕的现实,掩饰了女孩们眼神中的愚笨。
在取个快递只需要十分钟的二十一世纪,很难想象我们世界的女孩们会如此失去自我,通过模仿美妆博主和自诩女王称呼,来将自己打造成男人心中理想情人的模样,以此来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
“在那个年纪,有太多的欲望不过是任性之举。我们竭尽全力,要把男孩们粗糙、令人失望的棱角磨掉,变成我们心中理想情人的形状。我们用生搬硬套、滚瓜烂熟的语言诉说着对他们的渴求,就像照戏本读台词。后来我看清了这一点:我们的爱是多么不通情理又贪得无厌,在这个世界里东敲西打,想要找到一个主人,赋予我们的愿望实形。”
这千百年来,改变甚微,身为女孩的我却也从来没有把握过这一点,将新闻上被拐卖的少女和半夜失踪的女孩们归结于命运的不幸。不是因为我认为这样的事不会发生在我身上,而是女孩们从来没有意识到该去追溯一个糟糕的本源。
“你想要吗?”男孩们用精密的语言打开了欲望的缝隙,这种对爱的渴望让人感到赤裸裸的尴尬。
你想要一些东西,你自己也无法控制,因为第二天醒来的时候你要面对的只有你自己和你自己的人生。但是谁又能告诉你,你想要的是错的呢?
在这个世界上,只要是身为女孩,就会妨碍你相信自己。
可是,女孩们不总是缺少一个安慰么?
你没有错,你穿得少不少和睫毛膏浓不浓都没有关系,只是你禁锢着的悲伤和理解的需要被大众所遗忘了。
所幸一个真正关注女性的时代正在来临。
我们感觉到这个世界上还有一些无穷无尽的东西值得追求,也察觉到挣脱于一种束缚性的感情对未来的生活更重要。这个世界上最好最善良的男孩对他心爱的女孩子保护得很好。夜晚出门左转的那条路上再也没有人敢拉扯着女孩的衣袖,人们正在用日常琐碎的事情反抗和推开和赶走女孩们的恐慌。终于有一天,一个小男孩站在街头对小女孩说,你很漂亮,像一朵花。
从此以后,女孩们不再把时间浪费在等待上,我们不需要再等待着别人来告诉我们好在哪里。而这些时间我们用在了成为自己上,成长为我们自己想要成为的模样,和地球上另一个沉溺于患得患失的自己截然不同。
我们如此要强却又真实的脆弱,我们如此渴求温暖,又如此逃避这种需要,我们如此自卑,需要有个不愿现身的人来告诉我们:女孩,你很好,特别好。你会在明媚的阳光下遇到灿烂的人,他是温柔本身。
你很好,真的,特别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