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说孩子才肯学》是一本有趣而有意义的书。感觉是《怎么说孩子才会听》的衍生和延续,是一本难得的好书。当初是听张主任的推荐才知道这套书,而张主任强烈推荐这本书的原因就是因为它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里面教老师如何帮助孩子面对每天在学习上出现的问题,吸引孩子合作的七个技巧等等, 但是令我最有感触的是“接纳孩子的情绪”。如何说,孩子才肯学?首先,要接纳孩子的情绪,杜绝与孩子形成对立的情绪。书中写道:孩子的情绪直接影响他们的行为。当他们情绪良好的时候,他们的表现也好。如何帮助他们获得良好的情绪?接纳他们的情绪!书中列举了许多家长不顾孩子的情绪用命令式的口吻教育孩子的话语,我也从中看到了自己错误的影子。 因此,我突然意识到,接纳孩子的情绪是与孩子建立良好沟通的开始。
我有很多东西要学习,尤其第一次接触一年级的孩子时,有更多的东西要去适应。面对那么多一年级的孩子,刚开始是那么的手足无措,焦头烂额。就像书中说到的这些事例一样,有时因为孩子们的表现没有达到要求而急躁,在看了书中很多具体的做法个说法之后,我更清楚的明白了作为低年级的教师不光要有爱心,最重要的是耐心的,心平气和的接受孩子们的情绪。哪怕是在制止孩子们不能接受的行为时,也要先努力让自己接纳他们的情绪,对此我深有感触。尊重、接纳孩子的感受,非常利于我有效的沟通。强烈的认同感让我对这本书产生了极好的第一印象。也许这些办法不会立刻改变孩子,但在他们的心灵上留下的痕迹会慢慢的感化他,让他在和老师多次的心灵碰撞中得到发展。
比如我班有几个十分好动的男同学,无论课上还是课下都是坐不住,说他们一分钟都坐不住可能太夸张,但是五分钟之内一定是要多次小动作的,课间那更是别指望他们会安静一分钟,经常会制造各种小麻烦。而我在面对他们的调皮捣蛋时的第一反应就是书中描写到的错误做法,就是直接否定孩子们的行为,然后站在老师高高在上的位置去批评他们的错误行为,久而久之,他们不但习以为常,而且可能根本不理会我说的是什么,只等我说完之后他们再去调皮捣蛋,弄得我也是焦头烂额的感觉。
通过读这本书我明白,要达到好的效果,我一定要有耐心并且要学会等待。面对懵懂未知的孩童,我耐心的讲解会引导他们,会让他们内心充满安全感,会让他们树立自信心。什么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时间的历练和过程的培养。想一下子见到效果,有些着急、有些焦躁,这样对孩子们是不公平的,想一想我自己小时候不也是得慢慢来吗?不能用对待成人的方式去要求孩子们。
这本书,我放在床头边上,这样会方便经常翻开学习学习。我以后要做的第一件事不是急躁,而是想一想这些孩子们现在最需要什么样的引导,什么样的方法适合他,而且这些方法和做法不能一下子给的太多,一点一点地给,让孩子的心理和行为在我们一点一点的给方法的过程中,一次一次心平气和的交流过程中孩子的心理和行为得到有效的发展。我要做的就是改变自己的心态,因为一切源于心平气和。
无论是作为老师还是作为家长,这本书都是适用的。
大宝是个小车谜,从小就爱翻看各种汽车杂志,现在有了多媒体,他更是如鱼得水。经常会抽空就想到电脑和手机上搜索汽车视频。
记得印象中也曾因为他抽空就去看这些汽车资料,担心他影响学习,对孩子有过几次惩罚。小时他无力反抗,用哭来抵抗;大了,则开始表现出对抗情绪,大有你说一句,他要回敬两句之势。所以,每次若遇到这样的事情,最后总会弄得全家人情绪低落。事后回想,觉得这种教育有南辕北辙之嫌,不仅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还疏远了彼此的距离,影响了母子间的情感。所以,阅读了这本书后,我更加坚定了这样一个信念:真诚耐心地与孩子交流沟通,即使孩子不能如你意,有很多的缺点,你也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帮他,引导他,而不是一味地责骂他,使他丧失信心和自尊。
我想,在教育孩子时,我们应多给他吹吹温暖的南风,吹入他的心扉,启发他的心智;少吹些寒冷的北风,那样只会使他越来越封闭自我,回避一些问题,结果会更糟糕。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经常看到,凡是那些行为表现好的孩子,家长们都是带着一种欣赏的角度关注着孩子,很少是靠惩罚教育出来的。
这几年来和儿子的相处,让我明白对于孩子的坏情绪要理解和接纳,并且要用自己的爱去感受他的情绪,然后再加以引导。当我们把这些都给予孩子的时候,不但给了孩子一个发泄的窗口,而且还在我们和孩子之间建立起了一个良好的充满信任的桥梁,使他的心情能够真正地明媚快乐起来。
第一章,接纳孩子的情绪在全书中最为重要,是后续沟通的基础。它提出了几个观点:1. 不要否定学生的情绪(当情绪被否定的时候,学生容易失去勇气)2. 不要随意批评和忠告(老师出于好意,但学生在批评的环境中很难去考虑问题并承担责任)3. 不要概括和解释(当孩子情绪低落的时候,你的解释他很难听进去,也就很难奏效) 4. 不要忽视学生的情绪,即便制止不能接受的行为时,也要先接纳学生的情绪、愿望并作出反应。第二章,合作更详细说明了吸引孩子合作的七个技巧。
书中体现出的: 无论孩子什么地方做的不好或者不对,甚至有侵犯性的行为,他的行为我们可以制止,但他的情绪,或者说感情需要被接纳。但我们接纳的只是他的情绪,并非他的行为。这一观点我印象很深刻。因为在我自己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常常不顾及他们的感受,劈头盖脸的就是批评。虽然短时间内出现的不良现象减少。但这是一个指标不治本的做法。孩子毕竟是孩子,单方面的批评很难引导孩子自我反省。只有孩子自己意识到自己的错误,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们要设身处地的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想一想,去听一听,去安抚他们的情绪,这样孩子才能真正感受到你对他的关心而不仅仅只是冰冷的命令。
文中出现的很多案例都在我的日常教学中出现过,但我的做法往往是不科学的那种。读着读着我不禁冒出一身冷汗。在我认为很好的处理了一些事情的时候,我其实已经伤害了这些孩子的感情。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都很容易习惯性地去否定孩子的情绪。其实,孩子有情绪是客观存在的,所以,我们要正视这个事实,首先认同他有这个感受,孩子才可能接纳我们后续的建议。所以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一定要多从孩子的角度接纳他们的情感,这样才能引发孩子的共鸣。获得更加有效的教育效果。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会时刻关注自己的教育行为及其有效性。多思考自己有没有先接纳孩子的情绪,其实孩子有时候只是为了宣泄情绪,简单粗暴的压制只能换来日后更大的问题。唯有让自己成为孩子的倾诉表达的对象,才能真正走到孩子的心里,才能给孩子积极的反馈,告诉孩子老师了解你的感受,知道你的困难,有什么话就尽管说吧!这样尽量引导孩子自己去寻找解决的办法而不是被动的接受一些强制的命令。比如有同学讲话时,我们可以不用厉声喝道:xx,闭嘴。尝试着说:有些同学有什么有趣的事情要告诉大家,等会下课我们来分享一下。结果可能会好的多.改变不能一蹴而就,但我相信只要我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留心观察,多想,多研究,努力实践,必然会找到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