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经常说自己是“龙的传人”,这是图腾崇拜的遗留。但在商朝,那时候的人可能就不这样看了:“我们商族,明明是玄鸟的传人嘛!”有《诗经》为证:“天命玄鸟,降而生商。”
玄鸟就是燕子。据说帝喾的次妃简狄在沐浴的时候,一枚燕子蛋从天而降,她捡到后吞进了肚里。过了一段时间,简狄发觉自己的身体出现了微妙的变化,总感到肚里有东西在动,后来她生下一个男孩,起名契。因简狄吞下玄鸟的蛋而生下契,所以人们称契为“玄王”。契的后人建立了商朝,在甲骨文中,“商”字上像鸟冠,下像穴居,意思是穴居的商人以玄鸟为图腾,并把商作为自己的族名。
那么,这种玄鸟究竟是什么样子?打开《故宫里的博物学:给孩子的清宫鸟谱》这本书,我们就会看到,原来玄鸟就是这样美丽的燕子。
《故宫里的博物学:给孩子的清宫鸟谱》是故宫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为迎接2020年紫禁城建成六百周年,特地为广大少年儿童策划的以《清官鸟谱》为蓝本的童书。
一、鸟类寄托了中国人的道德情怀
鸟类振翅能飞,翱翔于天际,在古人心目中引起的是无比的羡慕;也因为他们高高在上,更接近于上天,因而古人把很多道德思想寄托在鸟类的身上,如凤凰。
据《山海经》记载,在丹穴山上,生活着一种神鸟,名为凤凰,它身披五彩文,象征着德、顺、义、仁、信等五种道德,因此据说只要凤凰现身,天下就会太平。当初,周文王在岐山脚下成就伟业之时,曾听到山上有凤凰鸣叫。天下人认为文王有德,凤凰来仪,是周室兴盛的预兆。
“凤鸣岐山”典故中的岐山位于今天的陕西省岐山县。岐山是秦岭的一部分,山状如柱,人们也称它天柱山。因周初凤鸣于此,又被称为凤凰堆。
其实考究起来,神鸟凤凰的原型,其实就是这里生活着一种红腹锦鸡。雄鸡体态优雅,步履轻盈,头上顶着美丽的金丝羽冠,脖子上披着金黑两色相间的扇形披肩,上身着绿、蓝、黄三色斗篷,下身裹深红色紧身衣,长长的尾巴拖在身后,极其华丽的外表彰显着它高雅的贵族气质。在阳光的照射下,它的金色羽毛显得格外耀眼。是不是挺像凤凰的?也许是周人把它当成了凤凰,来歌颂周文王的文德。
还有一种常见的鸟被赋予了五德,那就是鸡。据《韩诗外传》说,它头上有冠,是文徳;足后有距能斗,是武德;敌前敢拼,是勇德;有食物招呼同类,是仁德;守夜不失时,天明报晓,是信德。中国民间更将鸡视为吉祥物,说它可以避邪,还可以吃掉各种毒虫,为人类除害。
古人认为鹤品质高洁,养鹤能陶冶性情。宋代文人林逋隐居在杭州西湖孤山畔,与梅花和白鹤为伴,“梅妻鹤子”的美名千古流传。
在古人心中,鹤舞要有琴声相配。春秋时期,晋平公手下有一位著名的乐官叫师旷。他擅长抚琴,只要给他一张琴,他的琴声便可以招来天上的鹤。被吸引来的玄鹤随着师旷的乐声引颈而鸣,展翅起舞。或许是师旷的乐声扣人心弦,打动了玄鹤。它们时而跳跃,时而振翅,时而单足而立。
其实,大部分鹤类都会跳舞,还会以点头、屈膝、滑步、旋转、跳跃、振翅、滑翔等各种舞姿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求偶时,雄性白鹤会使出浑身解数,用舞蹈来吸引雌性的注意。它们舞姿优雅,仪态万方,因此人们常以“鹤舞”形容优美的舞姿。
二、鸟类承载了中国人的喜怒哀乐
1、有些鸟类,天生讨喜
有些鸟,天生讨喜,被中国人当作喜庆的象征,如鸳鸯。古人将“鸳鸯”和“比目”视为爱情符号,认为它们象征着矢志不渝的爱情,有诗云:“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关于鸳鸯,这本书讲了这样一个好玩儿的故事:
相传,东汉时期,在小城鄢县发生了一件怪事。有一天,县城南门的两扇大门突然自己开了,而且传来奇怪的声音,好像“鸳”“央”。而平日里,守城的官兵开关城门的时候,只听到过“吱吱呀呀*的声响。当他们听到这奇怪的声音后,个个都吓破了胆,急忙向地方官员上报。怪事传到皇帝耳朵里了,皇帝下令把门拆掉。就在拆门之前,这两扇门变成两只鸟,相互追逐着越飞越远。这时,人们才恍然大悟,原来两扇门发出的声音是“鸳”“鸯”啊!
同样讨喜的还有鹅。古往今来,爱鹅的文人很多。“初唐四杰”中的骆宾王七岁就作了《咏鹅》诗: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鹅的羽毛洁白,叫声高亢清亮,泳姿优雅,十分讨人喜欢。它走路时,步态从容,昂首挺胸,颇像古时迈着方步的读书人。鹅那傲气的外表,与文人清高的性情颇为合拍,难怪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爱鹅爱得着了魔。只要听说哪里有好鹅,王羲之绝对不会错过,不惜花费重金也要收入囊中。
山阴有一个道士想要求王羲之为他写一卷《黄庭经》。但他知道王羲之可不会轻易替人写字。道士知道王羲之爱鹅,于是挑选了上等的鹅,精心饲养起来。后来,王羲之听说道士那里有好鹅,便前来拜访。看到漂亮的鹅,王羲之很喜欢,问道士:“道长,请问这些鹅能卖给我吗?”道士笑道:“既然先生如此喜爱,贫道索性将这群鹅送给您吧。不过,贫道也有一事相求,请您替我抄写一卷经书。不知先生意下如何?”王羲之爽快地答应下来,给道士抄好《黄庭经》,带着那群鹅高高兴兴地回家去了。
2、有些鸟类,承担了人类的骂名
史书上记载过一种不祥之鸟,这种鸟如挥之不去的幽灵,一直纠缠着曹家的祖孙三代。
据《晋书·五行志》记载,汉献帝建安二十三年(218年),邺城的皇宫里来了一群不速之客,它们聚集在文昌殿后面的水池边不肯离去。第二年,乱世枭雄曹操撒手西去。后来,曹操之子曹丕登上皇位。黄初三年(222年),这群不祥之鸟又不请自来,出现在洛阳芳林园的池塘边。四年后,同样的情况再次出现,当年夏天曹丕驾崩。曹丕死后,他的儿子曹叡执掌大权。景初三年(239年),不祥之鸟又大驾光临,来到芳林园池塘边。每次有不祥之鸟登门,曹家必定遭遇劫难。年少的曹叡早已准备多时,赶忙命手下将它们赶走。但这一年,他也一命归天。
这种不祥之鸟究竟是何方“妖怪”?其实就是秃鹳,以动物的腐肉为食。它头顶光溜溜的,脖子上有个硕大的袋子,翅膀张开有五六尺宽。远远望去,它就像一个秃顶的大爷拄着拐杖,所以还有个绰号叫“扶老”。
当然,还有一种被认为预兆不详的鸟,叫鸮鸟,俗称猫头鹰。据《岭表录异》记载,鸮鸟神秘莫测:能将不同的鸟聚集起来;白天会隐藏起来,养精蓄锐,夜幕降临后,将在黑暗世界大显身手;它们喜欢吃人的指甲,能通过人的指甲知凶吉,它所光顾的地方,就会有灾祸降临。所以民间有句俗语说:“夜猫子进宅,无事不来。”
三、《故宫里的博物学:给孩子的清宫鸟谱》为什么值得你拥有
《故宫里的博物学:给孩子的清宫鸟谱》具有三个方面的好处。
首先,打开这本书就是在欣赏文物
《故宫里的博物学:给孩子的清宫鸟谱》以《清宫鸟谱》为基础改编而成的。《清宫鸟谱》又称《仿蒋廷锡鸟谱》,共十二册,其中第一至四册保存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第五至十二册收藏在故宫博物院。
这套画册始绘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当时清朝政局稳定,经济繁荣,军事强大,乾隆皇帝关注文化建设,谕令余省、张为邦临摹蒋廷锡的《鸟谱》。两位画家精心雕琢,历时十一年才完成全套图册,展示了清朝全盛期的文化实力。
我们没有机会亲眼欣赏原画,但这本书采取铜版纸彩印方式,可以像原画一样欣赏。
其次,足不出户欣赏各种鸟类
《故宫里的博物学:给孩子的清宫鸟谱》既严谨、科学,又通俗易懂、风趣幽默,在为孩子讲述中国历史中禽类故事的同时,又以博物学视角,从历史、民俗、动物、神话等方面,为孩子介绍它们背后的神话传说、文化渊源、历史演变、地理环境及生活习性等,让孩子们通过百鸟之窗,读着有趣的故事,了解大自然、爱上大自然。
第三,欣赏名画、鸟类之余,爱上传统文化
这本书虽然主要在讲鸟,但同时作者也把每一种鸟的故事附在文中,使读者们既能欣赏到赏心悦目的画,又能思接千载,接触到悠远的中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