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代进步,我们的老爸老妈也能轻松玩转智能手机,甚至微信、微博、抖音等社交平台一个都不落下。以前我们与父母的联系主要靠书信,后来是电话。现在有了智能手机,联系起来非常便利。
然而,我们有些人的心,却与父母渐行渐远。因为在我们的微信中,很多人都有一个特别的分组:“爸妈组”。
这个组是一个特别的存在,好多人对这个组直接设置发圈屏蔽,或者发圈时,根据所发内容选择性分组屏蔽。随机调查了50个朋友,一半以上的人表示选择性屏蔽了父母,甚至少部分人直接对他们屏蔽。
因此,它就像一个隐形面具的存在,见识不到我们真实的“多姿多彩”与“多愁善感”。
当然这屏蔽并没有恶意,只是因为害怕:发发牢骚,可能也会引起他们不必要的担忧;不经意的随手一发,也会引发他们一连串“十万个什么”的灵魂大拷问;不当的生活方式,会不被他们所认可,甚至一些“三观不合”的理念,会引起他们的反对……
在发圈是否屏蔽父母的话题讨论中,@混搭少女梨子喜:这个话题真是……我朋友圈屏蔽父母是为了不让父母了解我么?不是!我那是为了保命好么!
有项调查显示,在18~29岁的年龄段中,有52%的用户把父母屏蔽到了“圈外”。
还有些人只是报喜不报忧,仅是开放自己的喜乐,而深藏自己的哀怒。试问,有多少人敢100%将自己的朋友圈“暴露”于这个分组之下呢?
1
发小春燕一年到头都很忙碌,每次和父母通话没几分钟,手机就会显示有其他电话打进来,她只能匆匆挂断父母这边先接工作上的电话,待好不容易处理完工作上的事,想回过头去找父母重聊时,却发现不知从何聊起,或已然失去继续聊下去的兴致。
因此,他父母几乎不敢主动打电话给她,担心影响到她的工作,只能守在电话的那头,静静地等她主动打过去。对她工作和生活上的事,也不敢多问,害怕她忙没时间,反而嫌他们太唠叨。
有一次,她母亲竟让我向春燕打探下过年是否回去,我心里一时五味杂陈。什么时候,父母和子女之间竟需要他人代为传话?
年岁逐增,父母的心思变得越来越敏感。我们随意一句吐槽,他们可能就忧心忡忡;任发一个表情,他们就在那揣摩半天;任何表露出的不开心,可能都牵动着他们的神经。若是表达的情绪过激点,他们可能会赶紧一个电话打过来嘘寒问暖,生怕我们出哪怕一点事。
有则新闻报道,在苏州的女儿沪某某发了一个朋友圈,出现流血、刀片等图片,在常州家中的老父母看到后忙联系女儿,可是打电话却无人接听,他们吓得报了警,以为女儿要自杀。真相其实是沪某某只是看了个电影,有感而发,截图发了一个朋友圈动态,然后将手机调为静音放在客厅充电,随后就回卧室休息。
我想这也是平常和父母沟通太少,才会导致的误解。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与父母之间的沟通越来越少,代沟越来越深,甚至都不如网上一个陌生人。
我们有心事不敢和他们倾吐,有烦恼不敢和他们诉说;有困难不敢和他们开口……
他们也不敢轻易过问,生怕关心则乱,成为我们的负担,或影响我们的工作。
于是,他们只能从我们的朋友圈中捕捉有关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喜怒哀乐着我们的喜怒哀乐。
朋友圈,成为他们了解我们生活动态的最佳窗口。
《我家那闺女》有一期,吴昕试着走出心结,带着妈妈做头发买衣服为妈妈做饭,特别温馨的一天。当然妈妈也是很开心,虽然仍然是爱唠叨。在两个人吃饭的时候,就突然说到了朋友圈这个话题,有一期吴昕在家搞了个聚会,在朋友圈发信息时屏蔽掉父母。
她妈妈知道后,说了一句话:“不想让我们通过朋友圈了解你,非得逼我们上网去了解”……
我认为,与其总让父母在各种猜测或渴望中去揣摩我们的生活动态,小心翼翼又不敢问,不如主动向他们开放权限,敞开心扉。
他们没有我们想象中脆弱,也没有我们想象中烦人,一切只源于:深沉的爱。
试想一下,手机的另一端,有人通过朋友圈默默地关心着我们,这是一种多大的幸福?总好过每次发圈无人问津。
有的人发圈,就是想刷存在感,引起别人的关注,甚至力求发圈能引起关注的技巧。却不知,明明有人非常渴望关注我们,我们却无情地将他们拒之门外。
因此,不要让父母在猜测中去揣摩我们的喜怒哀乐,不要刻意关上他们了解我们生活动态的这扇小小窗。
2
有些时候,有些话,我们不便于当面对他们说,那么,我们可以通过朋友圈这个媒介来传达。比如父母亲节、父母亲的生日,有些感恩的话,甚至肉麻的话,当面说起来很别扭,但是发在朋友圈让他们看到却不会。相信他们收到这样的祝福爱语,嘴角定是上扬的。
朋友兰兰有次和母亲闹别扭,说了很重的话,伤了母亲的心。事后,她很后悔,想道歉却又开不了口。我给她出主意,让她试着在朋友圈发一发,因为她母亲很关注她的朋友圈。
于是,她尝试着发了一条含蓄的:“我们总是把最好的一面留给陌生人,而把最坏的脾气留给最亲的人,大致是因为,最亲的人不管我们说了什么,做了什么,都会无条件地原谅我们,所以我们仗着这份独有的宠爱有恃无恐。现在想想,真是愚蠢得可笑”。
没想到,发出去几分钟后,她母亲就主动打电话过来和她冰释前嫌。
朋友圈,打开了另一扇我们与父母心灵沟通的窗。通过这扇窗,我们之间有了缓冲,从而让彼此的感情更为靠近。
3
父母慢慢变老,他们变得更加胆小甚微,因为爱,所以担心,我们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个表情都可能被父母错误解读。
知名演员兼导演高亚麟说过:“父母是我们和死神之间的一堵墙,父母在,你看不见死神,父母一没,你直面死亡”。
父母在的时候,我们永远觉察不出生命有多宝贵,而当父母离开我们之后,才能体会到人生有多短暂。父母在,我们尚有来路;父母不在,我们只剩归途。
龙应台在《目送》中曾经典地将父母与我们的今生的情分阐述为,他们不断目送着我们的背影渐行渐远,而我们用坚定的背影一次次告诉他们,不必追。
他们年老了,显然已经追不上我们的世界,他们有一天也许会忘了自己,但永远不会忘记爱我们。而我们与他们现在唯一紧密的联系纽带就是朋友圈。
所以,即使发圈让父母担忧和误解,又有什么关系呢?这种担忧和误解,无非也就是“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儿行千里母担忧的惦记;是“养儿100岁,常忧99”的牵挂;是心系外地儿女,“虽九死其犹未悔”,融入骨髓最炽热深沉的爱。
通过朋友圈,我们和父母又多了一条沟通渠道,在每条动态的互动解释中,彼此之间的情感也会得到进一步亲密与升华。有父母关注着,本身就是一种莫大的幸福,我们应该感到庆幸与自豪。而我们在朋友圈屏蔽的不只是父母,更是他们那份可怜的天下父母心!
我们与父母之间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父母明明就在我们朋友圈,我们却屏蔽他们,人为地构筑了一条无法跨越的沟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