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中期,出身博陵崔氏的崔湜,虽然出身豪门且才学出众,但为了升官却多次改换门庭,先后依附于桓彦范、武三思、上官婉儿、太平公主等人,因而一直以来人品备受指摘。“外饰忠鲠,内藏谄媚”的崔湜,品行固然令人不齿,但其多次改换门庭的背后,同样与后武则天时代,唐王朝混乱的朝廷局势密不可分。
出身豪门却毫无底线,改换门庭且残害忠良
崔湜出生于唐高宗咸亨二年(671年),其祖父崔仁师曾在唐太宗时担任宰相,其父崔挹也官至户部尚书。崔湜不仅出生于官宦世家,其所在的博陵崔氏更是当时首屈一指的豪门大族,仅唐朝便出了十五位宰相。
崔湜不仅出身较高,而且其自身也算颇有才华,年轻时便以文辞著称,后考中进士,授左补阙,由此进入仕途。然而, 这崔湜虽然出身豪门贵族,但人品却实在谈不上有多高贵,而且颇有“上梁不正下梁歪”之感,父亲父崔挹贪污受贿,儿子崔湜则为了晋升而多次改换门庭。
神龙元年(705年),张柬之、桓彦范等人发动“神龙政变”,武则天被迫退位,唐中宗李显复位,张柬之、桓彦范等人地位迅速提升,掌控了朝中大权。
武则天被迫退位后,武氏的权势虽然损失惨重,但武氏集团却并未被彻底摧毁。与此同时,唐中宗复位之后,皇后韦氏插手朝政,为了对抗外廷的太平公主,又与武氏结盟,武三思等人凭借这层关系,开始再度插手朝政。
当时,桓彦范眼看武氏集团又要重新获得权力,便担心武三思等人趁机清算自己,于是便将崔湜派到武三思身边,让其暗中探听消息。
唐中宗复位之后,因为曾经被废事件,本就极度缺乏安全感,而此时外廷“神龙政变”的五位功臣不仅权势极大,而且多次正面顶撞唐中宗李显,这导致双方开始迅速产生裂痕。
见此情形,崔湜便果断舍弃了桓彦范,依附于武三思,并与武三思等人打压“神龙政变”的功臣集团。同年五月,桓彦范、敬晖、张柬之、崔玄暐、袁恕己五人便被罢去相位,次年又被贬出朝廷,而崔湜则得以升任中书舍人。
神龙二年(706年)七月,武三思再度陷害五人,导致桓彦范、敬晖等人被流放岭南,而崔湜更是劝武三思斩草除根,于是武三思便按照崔湜的建议,矫诏将桓彦范、敬晖等人残害致死,崔湜于是又被擢升为御史中丞。
为升官多次改换门庭,不惜依靠女人上位
随着桓彦范等功臣集团被铲除,皇后韦氏、安乐公主等人随着权势高涨,野心也是更为膨胀,不仅对太子李重俊多次欺辱,安乐公主更是要求唐中宗废黜太子,改立自己为皇太女。危机重重之下 ,太子李重俊于景龙元年(707年)七月联手羽林军将领李多祚、李思冲等人发动政变,此次政变虽然最终失败,但武氏集团却被彻底诛灭。
武氏集团被诛灭后,朝廷内外主要形成了两股势力,其中韦氏集团联手上官婉儿在牢牢掌控内廷的同时,也在朝堂建立了一定势力,势力开始迅速膨胀;而在外廷拥有极大权势的太平公主,此时却显得越发颓势。
对于崔湜来说,在失去了武三思这个靠山后,自然而然的便又转投到了韦氏集团门下,且依附于上官婉儿。
此时,韦氏集团虽然权势大涨,但却急需能够帮助自己在外廷巩固扩张势力的能臣干吏,而崔湜不仅曾经是自己的盟友,且又颇有才干,因而很受韦氏重用,仅在景龙二年(708年),便得以先后出任兵部侍郎、礼部侍郎、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职。
景龙三年(709年),为了扩充外廷势力,崔湜又奉命执掌典选(即掌管选拔人才授受官职),于是崔湜便收受贿赂,公然卖官鬻爵,结果遭到御史李商隐的弹劾,被贬为江州司马。不过,在上官婉儿和安乐公主的保护下,崔湜很快便又被改授襄州刺史,不久又升任尚书左丞。
景云元年(710年),唐中宗驾崩(另说被韦皇后毒杀),韦皇后立李重茂为帝,由自己临朝听政。作为韦氏中坚力量的崔湜再受重用,很快便被提拔为礼部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
同年六月,得知宰相宗楚客、韦温劝韦后效仿武则天,为了挽救李唐江山,临淄王李隆基联手太平公主发动“唐隆政变”,以禁军攻入皇宫,诛杀韦皇后、安乐公主和上官婉儿,并彻底剿灭韦氏集团。事后,即位不足一月的李重茂让位于相王李旦(李隆基之父)。崔湜作为韦氏一员,事后被贬为华州刺史。
崔湜又依附太平公主,先天政变后被流放赐死
“唐隆政变”后,太平公主的权力达到巅峰,不仅直接参与朝政决策,甚至唐睿宗李旦在做决策时也要征求她的意见,朝中百官的升降更是其一句话的问题。如此情形,崔湜为了重新进入权力中枢,自然就又转投到了太平公主门下。
在太平公主的运作之下,崔湜被贬为华州刺史后不久,便又升任太子詹事,重新进入朝堂。彼时,李隆基虽然贵为太子,但其势力却主要集中于皇帝亲军之中,在朝中的势力却根本无法与太平公主相提并论,因而李隆基虽然多次拉拢崔湜,但崔湜却依旧选择了依附太平公主。
凭借着太平公主这座大靠山,崔湜依旧官运亨通,景云二年(711年)便因开辟山路之功,被加封银青光禄大夫,不久又在太平公主的引荐下担任同中书门下三品。
唐睿宗即位后不久,太子李隆基担心太平公主威胁到自己的地位,而太平公主又担心李隆基将来威胁到自己的权势,结果这对姑侄之间开始明争暗斗不止。太平公主想尽办法想要废黜太子李隆基,李隆基则不断寻求瓦解太平公主权势的办法。
在李隆基与太平公主斗法之际,唐睿宗李旦为了避免李氏宗族内斗,干脆于延和元年(712年)八月将皇位禅让给了李隆基。李旦虽然退位为太上皇,但仍掌握三品以上官员的任命权以及重大刑案的裁决权,因而崔湜在太平公主的保驾护航下,仍被任命为中书令,而当时七位宰相中便有五人都是出自太平公主门下。
李旦本希望在皇位已定的情况下,能够消除李隆基与太平公主这场内斗,却没想到自己的退位之举却激化了这种矛盾。
开元元年(713年),太平公主为了彻底消除威胁,与宰相崔湜、窦怀贞、岑羲、萧至忠以及太子少保薛稷等人密谋,意图废掉唐玄宗。崔湜甚至还与宫人元氏密谋,意图在唐玄宗使用的赤箭粉中下毒,从而毒杀李隆基。
同年七月,太平公主等人的密谋最终暴露,李隆基抢先发动“先天政变”,尽诛太平公主党羽,太平公主也被赐死家中。事后,李隆基在处理太平公主残存党羽时,本想对崔湜法外开恩,其弟崔涤劝其如实向皇帝交代,但崔湜却是有苦说不出,如果让皇帝知道自己曾想毒杀自己,他岂能活命。
最终,酂国公萧至忠、新兴郡王李晋等太平公主一党重要成员被杀,而崔湜只是被作为普通党羽流放岭南。但不久后,崔湜密谋毒杀李隆基之事被查出,唐玄宗一怒之下,派人追去岭南将其赐死,终年四十三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