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ps.一篇旧文
当传统的春节不再有绚烂的烟花和喜庆的鞭炮,顿时难觅“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之感,当九九重阳节人们不再登高望远,怕是再也不会有“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之词,当端午节只剩下流于形式的粽叶飘香香十里,龙舟竞渡渡万波,而其中内蕴的精神内涵荡然无存之时,可能元宵节慢慢也将止于吃个元宵便罢,看个灯亦好的情形。
前日正逢元宵佳节,顶着周围人的劝阻和人流涌动的巨大压力,我还是如一位勇士敢于直面残酷的现状一般毅然决然地站到了夫子庙的门前,人确实很多,灯也没有让我失望,但真正令我震惊的是大多数人的想法与态度!仔细去想,在那样摩肩接踵的环境下四周当然充斥着是来自五湖四海的人和天南海北的口音,诸多话语不便一一叙述。
暂且挑几句来看:“这么多人有什么好看的!”“过几天来看吧,人就少了,反正灯一直有呢。”“哇,咱们出去吧,还不如逛街或是看电影呢。”“挤了一个小时,根本就是推着走,怎么啥也没看见呢。”“诶诶,抓紧了别走散了,不然找不到了。”“我们走了好久才过来好吧,让我们进去看,我给你钱。”“你掏钱进来干嘛呢,就为了看个灯么,这些也看看,学点东西【由于灯展在大成殿,有一些文化展和孔子圣迹图】”等等这些诸如此类的话语。
足以可见其实人们对于元宵节的看法,赏灯不是因为这是传统与习俗,而是放假化模式下一种娱乐消遣的方式,与下班后闲来无事去公园溜达或是看个电影放松一下可能并无区别,而作为节日的仪式感和重要性被极大地削弱了。
什么是仪式感?我以为《小王子》中说的甚好,有一些经常被遗忘的事情,而仪式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
但是时至今日的中国节日正在消亡,可能由于习俗地变更,或者是想法地改观,节日慢慢被另一个词“取代”,放假!是啊,过节就可以放几天假,可以好好地玩或是休息,而那些节日背后精彩的故事和约定的传统却在被遗忘,但是,没有仪式感的生活是不是会太过于可怕,一年365天,除了吃喝拉撒,毫无期待,生活重复,乏善可陈,将多么的暗淡无光。
想到近些时候,“小确幸”一词大火,许多人标签自己想要或是追求,但是对于我们在意的事情都没有怀有敬畏的心理,更没能唤醒对生活的尊重,何谈在微小的细节中寻找到发自生命本源的幸福。
回溯过去,有“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的追古之思,亦有“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会友之仪,而在科技发达交通便捷的今天,许多东西被我们自己埋于尘土逝于过往,不愿提起,不愿遵循,可悲可哀!
写到这里,反观吾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凭什么源远流长,万古长青的?靠的便是一代代先民言传身教,以血肉之躯保护着这些文化,让他们躲过战火纷飞的洗礼,逃过政权更迭的灭杀,用那近乎于固执的坚持,将其带到今天。而我们作为龙的传人,华夏子孙,前路又该何去何从呢?
即兴组诗一首,望与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