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胎玉器因薄而美,在视觉和心理上给人带来了完全不同的审美体验,薄匀通透,轻巧玲珑,有一种不可触碰的惊险刺激之感。乾隆也曾专门写诗,怒赞薄胎玉器:“薄遏片刻铢,轻于举鸿毛,在手疑无物,定睛知有形。”
薄胎工艺的起源
和田玉文化在中国历史上源远流长,尤其是古时候和田玉玉被人们当做是祭天地、通神灵的“神器”,在人们心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
随着汉、唐、宋、明、清等朝代的更替,和田玉走下神坛,成为了皇家贵族、达官富人的专属品、奢侈品,一直到现在玉成为了人们陶冶情操的艺术品。
玉文化中玉雕工艺的占比成分很大,古语就有“玉不琢,不成器”之说,玉雕工艺给后世的人们创造了无数惊世骇俗的艺术精品。
然而现今很多技艺高超的玉雕工艺已失传多年,直到国家文化部开启“文化中国梦”国宝复原再造惠民工程。由众多和田玉大师一起研究,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终于还原了和田玉中美轮美奂“薄胎工艺”。
什么是“薄胎工艺”
薄胎工艺在学术上被称为“痕都斯坦工艺”。痕都斯坦是一个地名,位于印度北部,包括克什米尔和巴勒斯坦西部。而我们所说的薄胎工艺便是源于印度北部的莫卧儿帝国。
这里的玉器带有地方文化特色,用植物花叶来装饰花纹,用消磨技术来使得胎体通透,薄如蝉翼,薄如纱窗。
薄胎玉器的制作
制作这种薄胎玉器,选料非常重要。而产自昆仑山脉的玉石,是最宜制作薄胎玉器的首选玉料,因其形成的地理环境使得昆仑山玉石组成成分中透闪石含量高,呈纤维结构,具有细腻、坚韧的特性,能够做细、做薄。
同时一件玉器好不好还要看玉雕师父的巧妙的设计,将最好的意韵、最美的纹饰、最俏的姿态自然地赋予玉料之中。而“薄胎玉器”追求的就是一种简单而富含淳厚内涵的气质,外形不必奇异、乖张,简约、稳重就行。
所以我们最常见的薄胎玉器大多是炉瓶器皿,其轻、薄、飘的特性,繁复、柔美的花纹,使打磨风险大,技术要求高,稍有差错,胎体就容易打穿,花纹就容易磨糊,所以要求艺高人胆大,精细再精细。
除此之外,薄胎玉器上的花纹设计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地方方,通常以柔美的花草、规整的边饰为主;层次较多的图案不用为宜,因为这类图案需要强调立体感,雕刻中自然会造成厚薄不均,使胎体出现颜色的差异,影响作品整体的艺术表现力。
薄胎玉器的雕刻比其他的玉雕工艺难度还要大,玉雕师父必须具备娴熟的操作技术,严格的执行工艺流程。随着国家的繁荣富强,现在的人们越来越追求精神享受,而薄胎玉器的高雅品味,精湛技术,别致的造型都使得人们侧目青睐。
而现在的“薄胎玉器”是中国玉雕工艺中的一朵奇葩,它大胆突破了玉雕薄胎工艺惯用纹饰的束缚,把一个充满现场感的动态瞬间,施以现代艺术的设计理念,表现在凝固静止的玉器之上,传达出“动和静”、“金与石”的相衬之美。
在和田玉市场中,薄胎玉器无疑是其中最耀眼的一颗新星!